Page 51 - 八婺清风l四季度内芯定稿印刷a
P. 51
清风映象 文旅 散文汇 清风映象
从民间获得王羲之《兰亭序》后, 子装好驰送给当时在扬州的宋康王 风”肯定与弘扬。前无古人,后无
敕令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大书法家欧 赵构。赵构见碑,如获至宝,喜爱 来者。这三块石头,在南上湖称为
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 异常,不时拓印几份用于赏赐身边 “三宝”,亦被誉为“清廉石”。 登 高
人精心临摹了一些,用以赏赐给王 有功之臣。不料几个月后,金兵得 明隆庆五年(1571 年),何士
公贵族和手握重兵的外地方镇。有 知赵构在扬州,就一路追杀而来, 英的后人何静虚到京城请“赐进士 ○ 王基高
的方镇就把这些摹本石刻于碑上, 赵构仓促南渡之际,因石重不易携 及第,翰林院修撰”的状元张元忭
以示纪念。而王羲之《兰亭序》真 带,就命内臣把这块石刻悄悄投于 为东阳何氏定武兰亭序作跋。此后
迹则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作为 扬州石塔寺之井中。从此,此石碑 几百年来,此兰亭石刻一直存留在
最珍贵的随葬品埋入昭陵,从此永 沉隐于井下,无人知晓。 东阳南上湖何士英的子孙后代手中。
绝于世。岁月茫茫,真迹既已殉葬, 明宣德四年(1429 年),扬州 六百多年来,东阳南上湖何氏
临摹本也日久沦失。 石塔寺僧浚井,发现了《兰亭序》 子孙后代,把祖先所得的《兰亭序》 散文汇
关于东阳何氏《兰亭序》的由 定武石刻,为当时两淮都转盐运使、 石刻视为传家之宝,一代又一代地
来,明代中期隆庆年间,状元山阴 东阳南上湖人何士英所得。何士英 加以精心保管,躲过了许多天灾人
过惯了城市的喧嚣生活,不由自主地浸泡在现代文明和高科技的浴
(即今绍兴)人张元忭是这样记述 深知此宝物价值连城,极其珍贵。 祸,使得这么精美的《兰亭序》石
缸里,被舒适的水波按摩得四体慵懒。总想寻求一种新的休闲乐趣,因
的:公元 1127 年,金兵大举南下, 为避免万无一失,他毅然决定,叫 刻能完整地留存于世。何氏之孙们
此,一得空闲,三五朋友相约,去郊外登山览景,便成了生活中其乐无
攻破北宋汴京(今开封市),掳走 儿子亲自护送,将此碑刻上交皇上。 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因此,在解放
穷的一大快事。
宋徽、钦二帝及众皇亲大臣,皇宫 其儿子将碑石送到京师后,疾病突 以前,南上湖一带曾为兰亭乡,以
御府宝藏抢劫殆尽,北宋朝廷随即 发,死于京城。京宣德皇帝感念何 表示何士英“清廉为官,一白清风”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所幸宋 士英,“历事五朝,两袖清风”, 和何家子孙保护定武兰亭序碑刻事
徽宗第九子赵构(即宋高宗)不在 遂将此石刻赐于何士英。何士英在 迹的弘扬。全国解放后,何氏后人 对于登山,我情有独钟。攀 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享受。听听林中 惊叹,以其巧夺天工的秀奇让你回
京城而幸免于难。金兵北退后,东 告老还乡时,乘船运河,将此石带 把此碑捐献给国家,现藏于浙江博 登,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 小鸟的啼鸣和山间潺潺的流水声, 忆,以其伟岸挺拔的雄姿让你仰慕,
京留守义乌人宗泽在清点御府劫余 回东阳老家南上湖村。 物馆。 渴望攀登的梦想,在每个人儿时的 使人仿佛置身于奇妙无比的仙境 以其起伏连绵的叠韵让你探读无
藏物中发现欧氏定武石刻原石。在 皇帝以兰亭序石碑,赐清官于 记忆里就是永不陌生的回忆。尽管 中,如痴如醉,留恋忘返。 穷……
第二年(1128 年)把这块石刻用盒 何士英,是朝廷对何士英“一白清 上山的路崎岖难行,但山林的空气 体验攀登,是一种满足和快乐, 登山,或给我以启迪,或给
却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怡人,这是身 是一个足以表现自我的舞台。没有 我以勇气,或给我以信心。然而最
居闹市的人怎么也感受不到的!在 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条条框框的 让我动情的,是山那擎天柱般的伟
征稿启事 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爬中,最能发挥 限制;沿着一条熟悉或不熟悉的山 力,是山那曾经沧海的深沉,是山
你原始的潜能。酸胀的腰背,沉重 脊,抑或经努力终能攀爬上去的山 那包容万物的大度,是山那虽经风
今年起,市纪委市监委《八婺清风》杂志进行全新改版,特推出“清风映象”系列专栏。现征集清廉主
的喘息,乱颤的双腿,让你体验艰 顶,你便可尽情地展示自己。此时 雷而不惊的沉稳,是山那即遇狂飙
题微小说、散文、游记等。
辛,感觉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的那份 此刻,你虽身感疲倦,但心里是乐 仍从容的品格。是的,对于我们来
稿件要求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语句通畅;须确为作者本人作品,若已经在
真诚。 滋滋的,这份收获,这份喜悦…… 说,成功与失败,真的不能说明什
其他媒体发表,请注明;在尊重作者观点和论述完整的基础上,编辑保留对刊发稿件的编辑权和删改权;单
其实,我们曾经有过的梦想和 这份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 么。重要的是,由于你在攀登,你
篇稿件不超过 2000 字。
现代人的渴望体验的激情,在我们 的快乐感相互交织,也许这正是你 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一种积极的
稿件发送至信箱:5853115@qq.com;务必请在文尾提供真实姓名、邮编、详细地址、电话及身份证号码, 开始攀登的刹那,已经感到了一种 下次登山的原动力。 姿态和对人生的一种独特向上的思
便于及时联系。 《八婺清风》杂志编辑部 久违了的回归。登高望远,不但能 山,以其如诗如画的意蕴让 考方式。
领略到迷人的秀丽景色,还能在大 你陶醉,以其险峻嶙峋的变化让你 (作者单位:金华市作家协会)
50 2022.4 WWW.JHJW.GOV.CN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