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从18岁就开始成为教师,从此决定一生的道路,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到现在的耄耋之年,排在首位的就是“教书”二字,退休之后,他依然免费在社区里为热爱书法及绘画的老人和小孩上课。
体育老师转美术,“要把自己所学的传承下去”
宋老师原本是体育老师出身,曾经负责带领绍兴市女子足球队去全省各地参加比赛。在1984年评职称的时候,宋老师决定还是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老师工作。最终当年整个浙江省只评了三名美术高级教师,而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老师退休之后,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多了,终于能够尽情地在家里写写画画,家里的墙壁上挂着的都是宋老师的作品。最近宋老师还分别用五种字体写了五幅兰亭序。每一幅虽然看着才324个字,但都是花了宋老师两天时间所完成的,好些字的写法需要查阅清楚。楷书的端庄大气,草书的行云流水,以及难度很高的篆书……
每个月的15日和30日,社区里的书画班就开课了,宋老师免费担任授课的任务。从书法最基本的横、竖、点开始教起,接着临摹米字格,最后再突破米字格练习唐诗宋词,一步一步环节相互紧扣,有章有法。社区里上了年纪之后退休在家的老人很多,平时书画班基本上是老年人为主。现在暑假书画班除了老人以外,还有很多小孩子的加入。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现在15日、30日这两日必到,据宋老师介绍,这些老人和小孩也蛮勤奋,不少觉得在家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做,社区里搞了这么一个班,比较有组织,平日一起写写画画挺好。
宋老师除了乐意免费教授书法绘画以外还爱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他人祝福留念。宋老师的老朋友王本清老师跟记者说道,“宋老师光是给百岁老人送的画已不止一百幅。这些画还都不一样,有些画的是桃子,有些画的是腊梅,每一幅都表示了对百岁老人的祝福。”
宋老师所在的社区邀请宋老师为暑期实践活动授课。宋老师一改现在学生在学校里上课老师只管讲学生只负责听的教学方式,把寓教于乐的思想带入了自己的课堂。针对现在绍兴正在实施“五水共治”,宋老师在课堂上除了宣传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之外,还让学生根据“五水共治”的“水”进行写成语比赛。
“看谁写得多,写得多的就上讲台念成语。写得最多的前六名,还有奖品,获奖的学生都相当高兴,有时候还有大人来参加。奖品一开始是不告诉学生的,事后才告诉他们。”宋老师对于自己的小心机这样笑眯眯地解释道,“这样一来,就是要告诉他们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自己的知识量才会增加。”
宋老师还会教学生进行手工艺的制作,制作纸球、制作小灯笼、制作小玩具……这些手工艺很多都是用废旧的生活用品制作而成。宋老师给记者看的一只会走的小鸵鸟就是用废弃的红毛线、八宝粥的塑料勺子以及几根竹子制作的。小竹子一动,鸵鸟就会往前走,一点都不逊色于玩具店里高档的玩具。
相比于外面培训机构高额的培训费,宋老师无论是给两个社区里的老人上课还是自己家里给几个小朋友培训,都是分文不取。对于王老师说的给百岁老师送画送祝福,宋老师也觉得都是举手之劳,不值得提起。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书画,一路过来,非常理解那种想学、好学的心。所以想在我还有能力的时候,把我自己喜欢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和绘画,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和知识,我非常开心。”宋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格外地精神矍铄。
早出晚归,妻子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
做教师的几十年里,宋老师每天早早出门去上班了。当年还住在老房子里,每天傍晚街坊邻居就在露天摆开桌子吃饭,只有宋家每天都迟迟不能开饭——因为要等宋老师回来一块儿吃。孩子们翘首盼着,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法联系,宋老师又常常因为学校的各种事情留下来加班。“我在班上看到几个画画不错的孩子,就问他们想不想学画。他们都很开心,我就和他们约定每天放学后留半个小时,我叫他们画画。”说起那些早出晚归的日子,宋老师这样解释。
宋老师的妻子俞老师,也是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两人退休之后,俞老师依然非常支持丈夫。宋老师平时在社区上课或者在家里为小朋友培训,俞老师从不去打扰他。俞老师一个人还把家里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来不用宋老师操心。
宋老师有时候在家里练字持续了好久,俞老师担心宋老师的身体,经常会提醒宋老师要注意休息。“不能在他写得很认真的时候打扰他,不然要把他的思绪打乱。我都是看着他把一小部分要完成的时候,才会提醒他。他平时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持续太久一定要休息下。”说话时俞老师一脸慈爱。
耳濡目染了这么多年,如今,俞老师对书画的鉴赏能力已经算是半个行家,时常在宋老师作的画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那里加个亭子就好了。”“题字可以在这儿。”这番红袖添香的默契,经过几十年的光阴,愈发美好。
桃李芳菲,师恩难忘
宋老师教过的学生早已数不胜数,不少当年教过的学生现在也都成了爷爷奶奶辈。每年教师节一到,家里的电话就会特别热闹。不少昔日教过的学生都会特意打电话过来慰问二老,平日里更是有不少的学生经常来家里探望,嘘寒问暖。
宋老师年轻的时候教过一个学生,现在这个学生也早已位居领导的地位。但这位学生从来没有忘记过宋老师当年对自己的教导之情,有空的时候经常会买点菜或是从家里拿点自己腌制的东西来宋老师家里。每次都是在宋老师家里把菜煮好,让两位老人品尝,自己却不留下吃饭。
“不用过来了!打个电话就行!”俞老师每每这么劝告学生们,但学生们总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早就把二老当做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