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4·4


 

生命中的启明星
——写在《先生是我引路人》出版之际

□杨晔城


   年初就在酝酿把自己历年发表过的作品收集起来做成一本书,等到真的动起来,才知道远未原先想像的那般容易,先是收集作品,再是整理、筛选、排序,重新审稿校稿、分类、配图……光是清样版前后就拉出了七八本,最后在电脑里合成总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不觉然间,青丝里竟然夹杂几根华发。
   《先生是我引路人》全书大致分为与鲁迅纪念馆直接有关、间接有关和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关三部分,每部分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书中收录的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进入鲁迅纪念馆以前所写的文章,内容既谈工作也涉生活,再次亲密接触这些文字,有种时光倒流站在先生家门前彷徨的错觉。那时,我并无任何专长,也不知道自己在先生家里能够做些什么,记得母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这里最适合你了。”知子莫若母,莫非从文的母亲心仪鲁迅、心仪鲁迅纪念馆希望儿子亦如此吗?当时的我茫茫然。
   直到进入鲁迅纪念馆并浸淫在浓郁的鲁迅文化氛围中,或许是有点文学基因,或许为慰藉“入门”的孤寂,在工余时间,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创作之路。忆当年正是绍兴市着手开发鲁迅文化一条街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思路之机,籍此,我在媒体上发表的《为开发鲁迅文化一条街进一言》,此文成了我的第一篇言论。由此发轫,“言论”接二连三,记得我曾冒雨三探那时尚属省级文保单位的吕府,写出《吕府,有待开发的绍兴故宫》,还获了奖,如今想来,这些言论大多属于浅见,但对从未有过写作经历的我而言,恰像是奠定一块思想基石,“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走进了先生家的门,走近了先生,我似乎有了一种灵魂的触动,我的人生由此嬗变。
   大概得益于先生的庇护,进馆不久我便喜结良缘,另一半居然也在先生家里呆过,于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心存一尊“书观音”》便成了我的第一篇随笔,以此记念某人——心海深处,她亦应善良、美丽、智慧,一种现实和梦想的开启。此后又有《我家宠物》、《师父》、《逃离“虎穴”》之类带着青涩、并不成熟的随笔问世,算是我的“朝花夕拾”,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见证我的青葱年华。渐渐地写作让我明白可以留住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东西。以此发端,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写身边人身边事,记工作人工作事,渐成我的习惯。
   采写大量人物的专访是我的副业,他们中既有业界名流,更多普通人家,我是芸芸众生一员,用点“小技”为普通人“立传”实乃幸事。诚然,名流也好,普通也罢,人无完人,我从中汲取的是他们崇善向上的力量,让自己的普通人生变得不普通一点,先生是我引路人,也是他们的引路人,同样,他们也是我的引路人,一座城市、一个人因此受益,我想真是有福。
   这十多年来,绍兴鲁迅纪念馆经历了从文物到旅游、故居到故里、收费到免费一系列重大转变,有幸亲历,我总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立此存照”,以尽“守望者”的本分。经常性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和展览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特色,但有的可能观者难解其义,而办展的目的恰在于展示过去、揭示当下和昭示未来,我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翻译”几篇原作权当讲解补充,希冀同行能够抛砖引玉;化身游客、用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写景点组稿大概是我的创新之举,我想“游客第一”始终应该是鲁迅纪念馆的宗旨,为此还发了《为“游客永远是对的”叫好》之类评论,难免招致一番物议;用活动特稿、工作交流、专题调研等,同步记录我馆作为名城名馆在免费开放、文物保护、文化产业、重大活动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我的命题之作,对此,我一鱼两吃或三吃,写过新闻稿、专稿再写理论稿,以期理论联系实际推而广之;此外我会专心写些鲁研研究论文,基本做到一年一篇在馆刊上发表。近年陆续也有文章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内心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年一篇,似乎唯此才能与先生家的地位“般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知是否傻得可爱?
   人言:我所做的这些全是我不务正业、甚至自讨苦吃。是的,作为办公室的一名文职人员,只要写写正经八百的应用文即能混口饭吃,偏偏我有个正当理由——我是吃的是鲁家饭,写鲁迅抑或与此相关的是我的正业。
   最后要感谢抱病为我作序的著名版画家赵延年老师——赵老在今年10月23日辞世,这也许是赵老留下的最后的“墨宝”,感谢鲁迅纪念馆全体同仁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一直关心我、扶持我的师长和朋友们……
   谨以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单位——绍兴鲁迅纪念馆!(作者系市直文艺支部)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