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4·3


 

美哉,安昌!

□陈秀春


   绍兴安昌于我而言,闻名已久却从未谋面。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约了当地的一位朋友作向导,一路载着悠扬的小曲,带着自信和浪慢的美好心情直奔安昌。
  踏进小镇狭窄的街道,瞧见两旁陈旧的楼房,密密地排在一起,朋友介绍说,沿河有十里长的古街市,有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古老小巧的石桥。今天,我要尽情地欣赏这千年古镇的风貌。走在这静谧的小街上,满眼都是古色古香的店铺、房舍和在微风中悄悄开启的门窗,却听不见响亮的人声,更听不见汽车轰鸣的噪音,多么的幽静,多么的安宁,多么的舒畅。在这里欢欣地漫步,缓缓地踩着整齐的石板路,多么惬意,多么自在。整天生活在城镇里打发忙碌和紧张的日子,嘈杂的人声,喧闹的车声,还有那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塞满了耳朵。终日听着噼里啪啦的噪音在疯狂地咆哮,心里难免觉着烦躁不安,梦想着能寻到一块安静的地方,那怕徘徊片刻,让自己的心静完全放松下来,随意地走走,悠闲地看看,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往前走,看到了高高耸起的石桥,凝视着石桥下,小河里粼粼的涟漪中间,泛起了河岸两旁那一行楼房和大红灯笼的倒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和幽深。我不由得拿起手中的相机咔嚓了几下,想把这美丽的景色带给我的朋友分享,带回家珍藏着。再往前走,另一座娟秀的石桥,点亮了我寻觅的目光,它滚圆的桥拱,在小河里钩出的倒影,恰巧画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圆圈。从拱洞那一边露出的又一座石桥的圆圈丝毫不差地连缀在一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悠悠晃晃在闪亮着。我忍不住又咔嚓了几下,作为此行的礼物。
  正待我出神地站在桥头眺望时,有一位老人摇着乌篷船用茴香豆下酒,我好奇地凑了过去,老人说你要坐船吗?我摇摇头。话说间走过来两位江苏的游客,他们像是夫妻俩趁着休息天,来这个文气氤氲的地方坐坐乌篷船。看着他们远远划去的小船,我想安昌虽小,但名气很大。同样是江南水乡,南浔、西塘、周庄、乌镇、安昌,虽然各有特色,毕竟还有共同的底色,比如小桥流水人家;比如差不多共同的物产---茶,各色农特产品等;比如相似的文化传统---做官、经商等。
  安昌与其他的江南小镇相比仍有自己的特色。静下心来,你会发现每个小镇各自的颜色是不同的,南浔是亮丽的、周庄是丰富的、西塘是陈旧的、乌镇是黑色的,而安昌它是古色的。
  一路走来,我们便到了绍兴师爷博物馆。说实在的,我对绍兴师爷的印像是聪明、智慧、豁达和仗义的;绝没有人们所说的师爷那贪财、刁钻、古怪和趋炎附势。我为绍兴师爷鸣不平,也为师爷出在咱绍兴而感到欣慰和荣幸。绍兴是出师爷最多的地方,安昌又是"绍兴师爷"荟萃之地。师爷馆是娄心田师爷的故居,内展示"绍兴师爷"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历史上特殊的社会群体、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介绍师爷的种类、工作、生活、学幕概要与著名师爷的简历,师爷的典故,师爷的职业道德和展品,我都一一把它拍摄了下来,珍葳着,从而进一步了解旧时师爷的工作生活习性。
  作为绍兴人,我曾特别留意在意鲁迅先生《北人与南人》中的那一段话:"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狂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昔人之所谓'贵',不过是当时的成功,而现在那是做成有益的事情了。我想师爷当属此类。
  早听说绍兴安昌民间酱腌传统久行不衰,鱼肉鸡鸭,或酱或腌。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还有那笋煮干菜,香飘四溢,别有一番越乡风情,我看到了;更有那难得的扯白糖大师正由黄变白的扯糖全过程,被我拍下了 。到了绍兴师爷馆后,我们原路返回,我寻觅着古镇小巷, 戴望舒的《雨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幽怨的姑娘……"寻找着,看不到象丁香一样的姑娘走来,但小巷很多,每约五米就有一条小巷,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儿时捉迷藏的记忆油然而生,在小巷上捉迷藏无处可躲,有时还翻墙到别人家的院子里,遭大人一顿大骂,吓的拔腿就跑,骂我们小孩把巷子的庭院弄坏了。年幼的我们还是喜欢在巷子里玩,跳关、踢踺子、跳皮筋。可是我的家乡最也找不到这样的巷子了,不免流连忘返。
  我知道安昌有社戏大多是在乌篷船上看的,我好奇地问随同去的朋友,一路走来我说怎么没有看到戏台,他嘻嘻一笑很风趣地说:"戏台是为神而建的,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它建的比较隐弊,所以你看不到。"我哈哈大笑,正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神。在鲁迅先生的名篇《社戏》中,有如下一段描写:"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线,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凡绍兴人都不陌生,明、清以来通常一村一戏台,有的自然村甚至多到二到三个戏台,绍兴古戏台之美,不仅表现在它的构架,它的造型,同时也表现在它的大小构件中渗透着诗情画意,在这里我看到的一副楹联是"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场"。朗朗上口,体现了人生的哲理,例如明代徐渭有"盛"和"行"二字的不同读法,组成了一副楹联,道出了戏场的热闹场面:"盛盛盛盛盛盛盛,行行行行行行行"。我想下次我还要去安昌,一宿二餐晚上看社戏才过瘾呢!
  美哉!安昌!借用江南古镇的一句口号:"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行进着的江南文化"。(作者系上虞区教育支部会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