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4·2


 

我愿为教育而活着

□ 吴世庆


  我40岁那年说:如果我还有幸再活40年,这个年龄正可把我的人生分成前后两半。
  前40年,我接受着教育而后从事着教育工作,我对此感到十分的满足。我从懂事起,接触到的最有涵养的人就是我的老师们,尽管他们中有好些都是被生活所迫而当老师后来也都转行了,我从他们那儿接受到在家庭享受不到的教育,潜意识中也将自己将来的工作定位在了教育。我始终认为教师和医生都是可以凭着一人的责任可以帮助人们解除痛苦走向幸福的职业。从教20多年,这份职业帮助我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帮助我实现了父辈的梦想,也帮助我建立起了自己的家,更帮助我走进绍兴这一片人文底蕴丰厚的文化沃土。回想这40年,我除了接受教育,就是从事着教育,思考着教育,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当然,从对教育的贡献而言,我觉得自己是很不够格说"我为教育而活着"这样的话的,所以我只能表达我的意愿:我愿意为教育而活着。
  在之后的40年或短些或长些的日子里,我想我的命运仍然无法与教育相分离。我自己从事着教育,爱人也是老师,孩子的成长始终需要家庭的教育,这些都已经成了客观的理由。同时,对于教育的理解,我比之前的40年应该要深入许多。我研读过《礼记·学记》,探索着中国最原始古老的教育理论,研读着五四以来的现代教育理论。我感觉到了当代教育在轰轰烈烈背后的许许多多的"非教育"因素和"假教育"因素。我知道谁都可以例举出当代教育的许许多多的不是,然而仅仅例举是不够的,要分析根源并力图解决。当然,这很困难,对于一个普通的老师更几乎是不可能在此类思考中获得成绩。但我坚信,我的思考我的教育梦想可以像庄子的逍遥游一样给人们以心灵自由的启示。
  真是岁月如梭,又六年过去了。在这六年里,我即将完成两届学生的语文教学,儿子已经从小学生马上成长为高中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会教得那么辛苦那么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一定要有人管着,我们的教材甚至课程为什么总要改来改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人民"能不能包括所有的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教好"是一个怎样的标准,等等问题。我不敢去想,因为想下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不合时宜。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口号极其响亮,极其豪壮,但是这"教好"的标准将成为一个实际问题。如果"好"是指"好成绩""好分数",那估计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的学生已经被教育得考了满分也不一定满足了。如果"好"指的是某一方面的"进步",那么我们仍须注意,这种"进步"是不是非得我们的"教"才取得的,事实上有很多的"进步"我们只需等待。而急功近利的今天,最不要的就是"等待",最擅长的最被看好的就是"拔苗助长"。真正要"教好"一名学生,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这才使得教育成为一门艺术。但这句豪言确实已经成为旁观者指向教师的匕首和投枪,让老师们稍有差池就直不起腰抬不起头来,因为他(或她)会为自己教不好"这一个"而面对家长和领导的责问,甚至没有别人的责问也能自责一辈子。比如教材,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蒙学教材,从识字和文化积累等方面并不亚于当前的任何一部语文教材,当前语文教材版本多篇目杂丰富多彩却少有根基,只有这种浮躁才真是"与时俱进"了。原本应该是教育引领着时代,现在却变成了教育去迎合时代,美其名曰:"与时俱进"。想到这些,很是痛苦,但又不得不想,因为我以此为职业,肩负着相应的使命。我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我在班级里讲"读书不该拼命,读书是使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因为年轻,所以拼搏,向前的路没有失败者;因为年轻,不必后悔,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我跟儿子说"玩,是儿童的特征;阳光,是青年的标志"。在家庭教育中,我纵容儿子多玩多运动,多看杂书,我们一起怀念他在群贤小学读书的轻松愉悦。我让学生和儿子"享受"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无法完美的。我想我需要认识缺憾,追求完美。去年,我申请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这是一个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民进先贤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冰心、叶圣陶、柯灵等同志的崇高人格和工作业绩一直感动着我。一代师表霍懋征是我学习的楷模,王松泉教授、宋建伟老师是在我身边的榜样。向他们学习,我将不仅仅能认识教育的缺憾,更可能获得弥补缺憾的能力,使自己的教育生涯从职业使命走向从容生活。
  我希望有一天教育能成为我从容的生活。首先是我的学生真正在快乐地读书而不只是在埋头做题。其次是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内心平静地欣赏着学生的慢慢成长而不必再做拔苗助长的傻事。再就是每一个家长(包括家有儿女的老师)都有更多的时间陪着孩子慢慢长大,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社会和时代不把教育当功利,学生通过读书完善自己,老师通过教育既完善自我又成全学生,教育就没那么多缺憾,教师就更有尊严更加光荣。
  帕斯卡尔说"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教育者认识到教育的缺憾那是痛苦的。他还说"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我愿以此激励自己,做一个痛苦的教育思想者。如果能够,我仍然是幸福的,我愿意继续为教育而活着。(作者系市直绍兴一中支部会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