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3·3


 

东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化解“富而空”现象

  民进会员、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高级教师周凌反映: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快速城镇化的阶段,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这社会转型变迁时期,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因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形成的“贫而空”型“空心村”现象,受到社会和政府重视。但是,近年来逐渐出现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富而空”型“空心村”现象,却未引起足够关注。
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农村,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青壮年一代,进入城镇就业和定居,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他们的子女出生即为城镇人口;人口的快速城镇化“抛弃”了农村,产生一系列“富而空”现象:
 (一)耕地富余而生产率偏低:当地农村具有丰富的山林、坡地、水田、旱地等多元耕地资源,具有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天然宝地,但近年来农业生产率偏低。首先,农村集体耕地承包期较长,分配调整速度跟不上人口变化速度,耕地流转陷入凝滞,大量“农转非”人口仍保有自留地和原承包耕地,这些耕地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其次,传统零散型农业的产出利润,远不及打工所得,导致农村人口“弃农就工”,不少农民家庭只种植(或者放弃种植)仅够自足的口粮,由“粜米”渐变“籴米”,副粮及菜蔬更是由自产变为购入。其三,由于丘陵地区地势原因,许多农田呈不规则落差状,无法进行规模型、机械化生产。在平原地区获得成功的闲置土地“集中转包”、“托管经营”的产业模式改革,并不适用于本地区,这也在客观上限制了耕地生产的转型升级。
  (二)住房富余而利用率偏低。年轻一代举家搬迁进入城镇,一方面成为城市住房紧张、房价高涨的一个推动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房屋大量闲置,形成房地产的“跷跷板”效应;闲置民居“有主无住”,浪费了农村宝贵的宅基地,使有新建住房需求的村民“无地可建”;闲置民房中有大量近三十年来新建的改善型住房,这是严重的物资浪费。
  (三)人才富余而回归率极低。当地教育水平高,社会资讯信息化水平高,人口整体素质高,培养积累了庞大的高学历、广见识、懂技能的人才资源。但“升学进城、跳出农门”的传统思想仍是主流,年轻一代甚至宁愿待业也不愿务农,传统农业生产无以为继;农家培养的人才拒绝回归农村,农村缺少创业者,创新农业缺少“领军人物”。
  (四)物质富余而文化环境失落。一方面,“贫而空”型农村人口结构是青壮外出、老幼留守的“中空”,首要问题是生存生活的经济物质需求;而“富而空”型农村人口结构是儿孙迁出、老人留守的“倒金字塔”,社保到位、家庭富裕,物质养老有保障,但文化养老是空白。家庭伦理文化、家园承继文化的失落,使得“电视麻将,吃了就睡”成了老年生活常态。另一方面,“贫而空”型农村是人口单向外出,而“富而空”型农村是人口双向流动,本地人口迁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在乡镇企业打工,并在当地农村赁屋居住。“对面相逢不相识,举村都是陌生人。”本地、外来人口的此消彼长及自然隔膜,对传统的世代睦邻、守望相助的农村文化造成了冲击;而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强,又限制了稳定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村庄文化的建立。
  在举国追求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同于一些纯工业化国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需求大国,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可能独力支撑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走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共同发展的道路。要避免片面的城镇化“掏空”农村。“空心村”作为城镇化进程的产物,既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进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1、新农村住房建设,应当更重视公共设施的配备、生活环境的优化、文化氛围的营造,从而整体提升农村住房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2、变传统口粮型农业为新型经济型农业,因地制宜、响应市场,开发多元化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加工,提高农业利润,吸引就业。
  3、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土地政策或使用办法,兼顾各方利益,推动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富而空”型农村,具有充分的资源因素、资金因素、智力因素,具有现代化所需的一切积极条件,诚望政府部门关注这个问题,抓住契机,科学、积极地推进现代化农村建设,使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就业、居住、生活的理想家园。(绍兴政协社情民意信息2013年第64期录用,并专报省政协)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