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1·3


 

 《有效教学十讲》之读后感

□ 陈业辉

  《有效教学十讲》是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最新的一部力作。作者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六年以来情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余教授认为新课程实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与“实质性”的成果。从漫长的历史进程看,六年教学改革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之一粟,所以只能用“阶段性”来描述;对于“实质性”的界定,余教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有进展与成效的,六年来的变化是深刻而不是表层的。我认为余教授对新课程实施以后情况描述完全符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是对当前中学教学现实客观的反映。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追求教学效率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种职业本能,谁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最大化,所教的学生能出类拔萃。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平时自己也从理论与实践二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始终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不能有效把握有效教学的实质要点,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影响自己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分析与总结,使教学效率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余教授把其概括成通俗易懂的“速度”、“学生的变化”和“学习体验”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一下打开了自己沉静好久的心绪,我想结合所教体育学科的特点,谈一些真实的感受与认识。
  一、“速度”
  一般可以理解为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速度通常是与质量紧密结合在一起,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某一必修必选模块技术动作安排n课时教学时间,不同教师花同样时间去教学,但他们教授班级学生在完成动作质量上是会有一定的差异,即时间相等而质量不等;换角度说同样教会一个动作技能,不同教师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偏离了教学质量空谈教学时间是毫无意义的事。其次,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基本掌握”、“熟练掌握”这些是体育教学常用的度量词,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这些词过于笼统,缺乏精确的度量值,可操作性不强。体育教学中效率低下问题十分突出,有些动作从小学教到大学,学生还是不会,这同缺乏科学、客观、准确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很大的关系。第三,“速度”通常同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授课班额数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很大,客观条件会制约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这在评定教学效率上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的变化”
  “学生的变化”是考察有效性和一个核心指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等等。结合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我认为可增加从不愿意练到愿意练和从不敢练到敢练等几种表现形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变化情况,是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观察分析学生的变化并不一定要有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量化数据,有时教师通过眼神有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的变化可分为直接与间接、显性与隐性和短期与长期指标等途径来实现。首先,说一下直接与间接指标。任何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对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练习形式和练习负荷接受程度会直接表现出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如果学生以消极态度甚至于拒绝态度对待教学过程,说明教师的教学安排存在着较大问题,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何谈体育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过程某些方面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来,如对学习任务的自我需求性,看上去他很努力与快乐,其实还是外部因素在驱动,这些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与区分。其次,说一下显性与隐性指标。学生的变化有些是非常明显,有些则是隐蔽的,不能马上就发现。如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的技术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从不愿意到愿意、从不敢练到敢练、从不会到会,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掌握这些信息。而某些变化是相对隐蔽的,如真实性的心里感受、自我满足程度、对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等等,并不能清晰反映出来,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层面分析与判断。第三,说一下短期与长期指标。学生某些方面的变化的不能在短时间就显示出来,如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它不如技术学习效果来得快,几堂下来就会有明显的改变。如短跑速度的练习,二至三课教学难以直接见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短期指标改变来判断教学效果,如技术细节、动作幅度、动作频率、反应时、协调性、柔韧性等指标改善,各种短期限指标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就预示着长期指标也必然在向好的一面在改善,成绩提高是迟早的事。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三、“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高中新课程实施中重点突破的一个方向,其做主要含义就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感觉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愉悦与成就感。只有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才能确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要把运动变成你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高中体育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就是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在各方面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开发出更多新兴运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在教材处理和课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的感受,增加娱乐性,适当减少竞技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绪变化,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多用鼓励、赞扬等语词,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在教学管理上,应该鼓励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在现实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既不能过分追求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造成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也不能过分强调学习体验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把体育课变成“放羊式”教学。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是不会轻易出现在面前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这也是区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分水岭。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