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1·3


 

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是均衡教育资源
(2011年5月20日在绍兴市六届政协40次主席会议上发言)

□ 董百志

  择校问题是由于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存在着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而造成的,当下对学生来说,选择好的中小学意味着有可能进好的大学,而读好的大学意味着将来有好的工作,可见在社会的潜意识里,择校问题本质上也已延伸到择业问题。择校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导致了“教育公平”的被架空,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必须解决择校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均衡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各县市区积极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校联盟实施集团化办学,缩短了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成长周期,以越城区为例,义务教育阶段在市级以上示范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全体中小学生的78%,其中城区更是达到了88%,被中央教科所2010年的教育国情报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誉为“越城经验”;绍兴省一级重点高中并轨生名额按学生基数分配到所有初中的政策已经实施多年,比例逐步提高,目前已达到50%,这对抑制择校、寻求区域内教育均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我们必须看到,绍兴教育不均衡、择校的情况还依然存在,社会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意见还很大!推动教育均衡将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问题复杂,涉及面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和对策:
  1.政府要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
均衡配置区域内公共教育资源,真正让全体学生享受平等教育,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等责任。长远地看,绍兴市政府要在市级层面上明确县际均衡发展的目标和措施,相应地,各县级政府要明确所辖乡镇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落实各自的责任。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所辖区域内要对相对薄弱学校资金投入采取倾斜政策,尽快缩短它们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上与强校的距离,提高办学水平。管辖的区域范围越大,达到均衡的难度肯定会越高。
  均衡要采取“提升底线”的策略寻求共同发展,千万不要以牺牲优质学校,以“削峰填谷”的途径来拉平与薄弱学校的落差。
  对一些新出现的动向要密切注意认真研究:教育集团化要注意避免名校牛奶被冲淡、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自身贫血的现象;要警惕多校一面,产生区域内学校同质化问题;施教区学校外来民工子女比例增高有时成为部分人提出择校的新理由;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启动阶段就把“均衡”放在重要的位置,避免重蹈覆辙。
  2.注重理念手段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对薄弱学校的帮扶,相对而言在物质、经费的层面上比较容易做到,难的是师资的整体素质提高,这是当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变薄弱学校的一个本源问题。浙江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题量、拼时间来取胜的,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薄弱学校的根本差距也主要在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上,具体表现为课程领导意识不够强、知识不够丰富、措施不够到位等,我们的校长和教师在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努力学习脱胎换骨的过程。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改造农村和薄弱学校,让优质资源真正共享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减轻课业负担,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把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绍兴各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已经完全具备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手段传送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
  我们建议:开发和整合区域内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的教育资源,形成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资源库,将这些资源引进薄弱学校的课堂,让学生在各自的学校和教室通过网络共享,师生可以无障碍地进入区域内任何一个品牌学校享受“零距离、无缝隙”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现有师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3.创新学校综合评价机制,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绍兴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也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家长、社会对教育、对教育均衡提出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是很正常的。绍兴有责任在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方面走在前列。
  具体地说,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如进一步完善省一级重点高中并轨生名额的分配方案,在目前5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配比例,借鉴同类城市经验,探索将初中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测评排位作为名额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学校综合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由“升学竞争”向“办学竞争”、由“生源竞争”向“质量竞争”的良性转变,真正体现教育公平,从根本上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关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让个体差异充分发展。
  在硬件均衡的基础上,努力将均衡向深层次推进、追求软件的均衡,努力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从长远考虑,教育必须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特色学校,实行分流教育,在这样的模式下,让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从而逐步缓解择校压力,最终消除择校现象。要限制大班额现象,有条件的学校要推行小班化教学。
  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也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首先要求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教育的平等权利,也就是要实现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上的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教育均衡内在地包含了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个体发展的差异便需要教育差异——因材施教地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还应该特别关注困难群众子女的教育,这也是对困难家庭最好的一种“补偿”。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如果用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模式、同一种规格去教育学生,是培养不出拔尖人才的。
  在现阶段,所有教学资源尚难以实现均衡化的情况下,择校问题还难以在短期内被完全杜绝,还需社会方方面面作长期艰巨的努力。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