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0·3


 

好书品荐

  

《中国经济大趋势》
  2010年后,一场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博弈之战已经悄然开始。虚拟经济领域,热钱暗流汹涌,实体经济领域,中国正在面对工业化过程以来最为凶险的全球化挑战。生死转型为中国经济现在乃至未来的主旋律。如果想正确把握未来的宏观经济大趋势,最终能够穿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重重迷雾找到出口,就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前瞻性的思维,理性而客观地分析当前的经济状况。本书作者孙飞、徐明、赵文锴被誉为站在实践前沿、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新锐经济学家”和“中国金融信托业的首席经济学家”。作者站在宏观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经济战争的内幕和真相,并从金融业、农业、制造业、能源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指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必须争夺并占领的制高点。其中既有案例的精彩分析,又有理论的深刻阐述;既有保卫中国经济的方法策略,又有和世界经济良性互动的分析建议,从而帮助读者把握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将来发展的大方向,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推荐者:绍兴一中支部 邱静娥

----------------------------------------------

 

 

《文明与法治》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哲昕的新著《文明与法治》,通过观察中西文明数千年来相互分野与相互融和的历史,探寻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交替领先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质,并力图在这个认识的前提基础上,勾勒出中国法治之路的未来方向。
  在作者的隐喻中,文明与法治是土壤跟种子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西方和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的文明核心所在?两种文明的基因信息分别具有怎样的优势和弱项?作者围绕“契约——统一——和谐——同归”这四个关键词,用四章笔墨对中西文明土壤进行了纵横捭阖的历史研究,以揭示“历史的钟摆”的内在驱动力,详尽回答了上述问题。认清了土壤特质,法治的种子在中国该如何耕种?也即怎样的法治模式才属于中国?作者在第五章开篇就提出两个基本判断:“将契约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当代中国需进行的补课);“中国法治需要一种政治向心力”(这是中华文明不可抛弃的基本内核)。两个判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综合比较台湾、新加坡、香港三个华人社会的法治模式,就成为两个判断的证明和参照。作者还提出监督权和民主相结合的若干构想,促进中国文明健康发展。为了明确这种突破性努力的全观视野,我们的确可以将其叫做“法文明学”。
      推荐者:鲁迅小学支部

----------------------------------------------

 

 

《论语别裁》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论语别裁》,就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论语》是以前读书人的必修课,到了今天捧着原版《论语》摇头晃脑去读的人除了做专业的不得不读之外,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里,恐怕鲜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读了。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之重要性和实用性。
  最近很流行这类解读性的书,这也是迎合了消费者求快求方便的心理。既然人家已经把粗粮都加工成细粮了,进食更为容易可口,何乐而不为呢?尽管不是原汁原味,但是在普及传统文化这方面功不可没,至于有志于此道者,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心浮气躁之时,空虚茫然之时,顺手翻开《论语别裁》,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学习立身处世的准则,岂不快哉?
      推荐者:李圆圆

----------------------------------------------

 

 


《鲁迅箴言》
  我的案头放着一本三联书店新出版的《鲁迅箴言》。几乎每天,我都会随手翻阅几页,然后掩卷而思,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鲁迅箴言》收录了365条出自鲁迅文稿和书信的文字,略分为12类。之所以有365和12这二个数字,想必是编者用心良苦,希冀读者每天能够有规律性地阅读一条,每月阅读一大类,最终一年内通读全书。形式编排如此简明、人性,足见编者功底。
  当然,关键还在于编写内容的精义。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旧文化转型时期出现的文化巨人,他的著作,锦言纷至,妙语迭出,特色鲜明,即使片段或短句,也让读者每每感受到“鲁迅风”的力量和韵致,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很多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座右铭。作为当今中国作品被引用最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鲁迅所留下的丰厚遗产,不仅过去,就是今天对于我们立身处世、了解社会、观察世界乃至读书作文,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思想源泉。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这一世界中人、翻开历史一查、没落的古国人民的精神的特色、中国的脊梁、做人处世的法子、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人立而后凡事举、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仅从类目——这些源于鲁迅作品的名言警句中,我们就能地感受到其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鲁迅早就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对传统应试教育提出了质疑。而后明确提出了“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又如他对青年的寄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联系当下社会,享受、物欲、拜金、虚荣、委靡,诸如这般的“冷气”可谓寒意逼人,年青一代时时处处备受着考验,“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这同样可视为鲁迅对当代青年的教诲。
  诚然,我们处在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歌舞厅、酒吧间、咖啡屋、足浴店几乎无处不在,即使足不出户,有线电视里播放的近百个频道也让你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更不用说网络游戏带给我们的感官愉悦。但春风得意的“及时行乐”如同海市蜃楼、昙花一现,终将烟消云散,心灵养护其实已经成为每个人最急需的“滋补品”。
引自《鲁迅箴言》里的一段文字作结: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鲁迅改造社会和国民性、创造健康优美人生的光辉思想,就是一片希望的沃土。
       推荐者:市直文艺支部 杨晔城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