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9·2


 

文学圣地 印迹之美——漫谈鲁迅故里版画

□ 杨晔城

  从景区标志性艺术建筑鲁迅故里景墙,到鲁迅故里永久性对外开放的“画说鲁迅先生——赵延年鲁迅文学作品插图展”,乃至土谷祠两侧厢房里陈列的《阿Q正传》系列配图作品,在鲁迅故里,版画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价值和艺术地位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游客。审视这些取材于鲁迅原著的作品,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肖像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插图;从“以小见大,立人为本”的“一件一事”到“抨击封建制度,倡导女性解放”的“祝福”,从“避重趋轻,苟且偷生”的“采薇”到“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的“野草”,一幅幅立意深远、质朴遒劲的作品莫不动人心魄、回味无穷,令人惊叹于“鲁迅魂”和“力之美”所带来的双重震撼。
  作为一门集绘刻印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用具有无穷魅力的线条和明暗差异的色度彰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是版画有别于国画、油画等其它绘画创作的主要特性,因此常有“一目了然,不精美则必尘俗无可称”之说。但版画的精美绝不限于感官的愉悦,更在于选题的现实和立意的高远,也即关注社会,直面人生。如在赵延年创作的“画说鲁迅先生”中,一幅幅体质厚重、结构洗练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以工细和粗犷的艺术风格,不仅包含了社会变革在木刻技艺中反映出来的丰富信息,更蕴涵了从时代变迁内部生发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力量,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较之于一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描头画角的绘画,抑或粗造滥造、故作高深乃至媚俗观众的创作,这些具有生命原创精神的版画无疑更具有振聋发聩的独特张力和时代意义。
  鲁迅很早就认识到版画语言所传递的思想性和战斗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倡导者、奠基者和导师,鲁迅举办木刻展览会和讲习会,编印出版版画画集,把苏联、德国等许多国外优秀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还自费编选了国内第一本新兴木刻选集《木刻纪程》,支持和培育了一大批青年木刻家。在社会主流为争取光明和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历史背景下,鲁迅倡导的木刻版画,因其强烈有力的黑白和凌厉的刀法以及简便易学、条件容易创造的复数性,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以刀代笔,放刀直干,不模仿,不复制,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创造性,成为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的精髓所在。
  与国画、油画在当下拍卖行或画廊“受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版画的暂时“落寞”。究其原因,普通民众审美习惯的局限,藏家和投资人的原作情结,使得人们对版画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晰,总以为版画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印刷品,不具备唯一性的特点,不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一般规则,而忽略了版画创作的原创性、综合性和技巧性。其实,无论是版画的工艺流程(印制限额、作者署名等),还是原版的处置方式,保管、展示、封存甚至销毁,都有其约定俗成的规律性,与一般的书画复制品有着天壤之别。其中确也不乏一些版画家单纯追求特技效果,而忽视了版画作品的精神涵量。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版画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相反,在艺术创造社会进步的今天,版画无论艺术还是产业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版画被市场接纳认知的过程中,宣传和普及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尊重观众的需求,研究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和接受视觉艺术的方式,是版画走向大众的关键,也才能最终引起市场的关注。
  发挥纪念馆基本功能,推动高雅艺术的发展是鲁迅纪念馆承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一家专业性人物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自五十年代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版画作品的征集和宣传工作,从1956年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举办木刻艺术展览,展出全国七十余位木刻家创作的一百五十余幅木刻作品以来,纪念馆通过不同途径广泛征集、收藏了大量名家版画,如邵克萍的《鲁迅下矿井》、《一件小事》,荒烟的《末一颗子弹》、《一个人倒下去》,邬继德的水彩版画《水乡之晨》、《乌篷船》,杨可扬的《鲁迅故乡行》组图,赵延年的鲁迅的木刻作品,张克让的《青年鲁迅》、张怀江的《起看星斗心阑干》,刘岘的《鲁迅》、《硕果》,冯俊臣的《鉴湖戏台》等等,可谓阵容广阔,风格多彩,尤其是在版种类型乃至老中青作者的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了一定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望和对新时代审美理念的不懈追求。
  但寓创新于继承,集大成者始于近年。让藏品走出“深闺”,变藏为展成为鲁迅纪念馆推进馆藏资源社会化工作的第一步,这其中赵延年先生功不可没。赵延年是我国版画界公认的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的艺术家。2006年,鲁迅纪念馆利用赵老捐赠版画作品的契机,举办了《赵延年先生捐赠“鲁迅先生文学作品插图”展》和“激扬黑白 薪火相传——赵延年版画创作漫谈会”,既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黑白木刻版画独特的艺术魅力——犀利的刀法、夸张的造型、强烈的黑白对照,又对版画艺术的鉴赏和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相关研讨,还就如何继承和发扬鲁迅倡导的为人生、为大众的艺术,版画新人的培育与出路进行了探析,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后,馆藏版画精品——《与鲁迅同时代的人》版画展开展,章太炎、蔡元培、茅盾、巴金等数十位与鲁迅同时代人物以版画形式“力又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然而举办临时性展览展品终需“回闺”,无法满足所有观众认识版画、欣赏版画的现实需求,要使版画为人所识就必须开设永久性展馆。化展为馆成为纪念馆推进馆藏资源社会化工作的第二步,从场地选择到展厅布置,在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4月,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局局长鲍贤伦题写馆匾的《画说鲁迅先生——赵延年“鲁迅文学作品插图”展》在鲁迅故里顺利开馆,至此,鲁迅纪念馆版画完成了从临时性展览到永久性展馆的“质的提升”,版画成为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道永恒的风景。鉴于版画艺术家中“学院派”居多,同时也为进一步丰富纪念馆的版画馆藏,同年9月,绍兴鲁迅纪念馆向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征集新时期以来的精品力作,共征集到全国八大美院包括石版、木版、铜版、综合版等使用不同材质的版画近百幅,极大地丰富了纪念馆的馆藏内容,以征丰藏,鲁迅纪念馆迈出了馆藏资源社会化工作的第三步。2008年6月,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版画邀请展”开展,同年9月,《绍兴鲁迅纪念馆馆藏版画作品选》(上下册)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时间跨度达五十余年的馆藏版画精品和2007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捐赠版画作品完整地结集出版,从一个侧面,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版画有用。这用处无疑就是指版画作品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最后引用赵延年先生的话作结:当把某件工作看作是自己份内的事时,工作就变成了内心的需要;当把认认真真地完成某件工作看成是自己的光荣时,内心的需要就成了自觉的承当。因为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鲁迅纪念馆正遵循浙东学人“针尖上”的精神在认认真真地尽自己光荣的本份。
这是对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