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9·2


 

科学发展: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试金石

□ 陈伯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根本上靠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各级党政领导,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综观当前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存在着“三围”现象:一是“围着数字转”。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为中心”曲解为“速度为中心”,于是乎,不惜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给地方造成长期的包袱和隐患;二是“围着领导转”,长官意志决定一切。明明知道领导的意见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怕得罪领导,照做不误,以讨得领导满意高兴;三是“围着政绩转”。心浮气躁,能出成绩的、有利益的、有权力的事争着做,有风险的、有责任的事装聋作哑,或互相推诿。这些现象和科学发展背道而驰,对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实际工作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当然,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情况有所改观,但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非科学发展”的惯性力量非常强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任重而道远。
  一、从体制和机制入手,把科学发展理念融入领导从政行为干部的“三围”现象,根本上还是体制机制上出了问题。西方经典激励理论认为,人是有不同需求的,就领导群体而言,最大的需求是成就需要,希望自己成功,希望工作做得最好,希望上级和同事对工作肯定,从中感受到一种奋斗的乐趣,如领导干部没有成就需要就没有拼搏进取。对领导干部而言,工作的考核评价相当于学生的高考,指挥棒怎么转,他就怎么做。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解决好考核什么、怎么考核、考核结果运用三个问题,立足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干部、选拔干部、使用干部,引导领导干部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1、考核评价内容要体现科学发展的内涵
既要看重GDP增长等经济指标,注重发展速度,又不唯GDP论,要着重考核发展的方式、发展的质量;既要考核经济建设情况,又要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社会稳定、民生保障的实际成效;既要全面,又要不烦琐,要紧扣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几个方面提炼出核心指标,评价要管用,能客观地反映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
  2、考核评价方法上要体现科学发展的实效
传统选人用人方式,公开程度不够,群众参与不够,要实现从依靠少数人考核转变为依靠多数人评价,从主要依靠指标考核实绩转变为指标考核和群众评价相结合。要扩大考核评价民主程度,增强干部考核评价透明度,使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考核的统计数据可能失真,但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清楚。把干部的政绩置于广大群众的评判中,有利于更加客观准确认识和评价领导干部,有利于更有效地发现德才兼备的干部,而且这势必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进而对干部形成较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3、考核评价结果运用要体现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凭科学发展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使用、激励约束的主要依据,激发调动起广大干部工作热情,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人与人的感情一定有亲疏之分,但用人上决不能有亲疏之别,否则伤害的不仅是几个干部,而是败坏党风政风,影响科学发展。现在不少干部遇到责任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和缺乏正确用人导向不无关系。用人导向上要能让干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工作上,而不是扎在人堆里,集中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
  要探索责任的刚性追究制。现在干部调动频繁,不少干部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致使一些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留下许多难题和隐患。目前对于官员问责,多限于发生重大事故,或是违规行为造成极恶劣的社会影响,才对当事官员启动问责程序。对决策失误或者在作风、道德、纪律等方面违规被问责的很少,更多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逃避追究。缺失刚性问责,不但对领导干部无法形成威慑力,而且还容易放纵领导干部滥权的侥幸心理。刚性问责能引导领导干部决策时更注重民主、科学,既要顾眼前,更要考虑将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要探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能脱颖而出;要研究探索干部退出机制,使干部退得心服口服,安置得合情合理。
  二、加强自身修养,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是第一位的。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上在于领导干部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正如《论语》所说:修己以安百姓。
  科学发展要求领导干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去思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发展为了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才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惜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面对困难和问题勇往直前,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正确政绩观,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且不说腐败行为给党和人民利益带来的损害,就是当前的有些执政行为,显得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其结果非但不能赢得群众的赞赏、支持、认同,反而招来责难之声。领导干部执政行为的动机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还是为自己政绩,是为老百姓长远利益还是只顾短期效应,群众心明如镜。也正因为缺乏执政为民的思想动机,有些领导干部虽也为群众做了一些事情,却不认为是自己应尽的职责,而觉得是对群众的恩惠,以功臣自居,所以尽管有的领导工作很努力、很辛苦,但群众不领情、不认可。
  科学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勇于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必须实事求是,把发展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结合起来,它没有现成的经验,既使外地的先进经验也不可能复制,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改革。当然伴随改革创新的是风险和艰难的探索,甚至遭到责难或得罪一些人,失去一些选票,“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现在求安稳求太平的思想渐次滋长,正如群众在议论的,现在敢抓敢管的人少了,勇于创新的人少了。所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职也要实事求是,要保护那些德才兼备又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