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绍兴一中支部、稽山中学支部和农工党诸暨市委会、民盟诸暨市总支联合反映:2008年4月16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9年开始在全省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消息,即刻引起了高中段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关注。《方案》的出发点,是配合国家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在保证高考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考生的特点和理想,设定不同的考试形式,实现高考选拔的差异化,从而让考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张扬考生个性。《方案》从理论上说无可挑剔,但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从学校、老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都显露了一些问题,亟待出台操作层面的细则加以完善。
一是新课标前瞻性和教学滞后性的矛盾比较突出。2009年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1年,而《方案》公布之后,学校和师生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要在短期“直转”有较大的困难,加之一些学科新课标本身也有缺陷,这对于学校和任课老师来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新高考方案中报考1类考试科目组的内有1B学科的考试,1B学科由于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在教学上很难把握。据了解,全省每一所高中暑假都进行了的1B学科的走班教学,但普遍反映教师累、学生累、教学秩序混乱。现在,不少老师和学生及学生家长担心,首次实行新课改高考的学生会成为“试验品”。
二是部分科目分两次考试使学校硬件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如英语听力每年安排2次考试,且高二高三学生均可报名,加之英语听力考试对广播设施有一定要求,使不少学校在考场、音响设备、考试环境保障等方面面临不小的压力。再如通用技术每年也是安排2次考试,按照新高考方案,08级的高一2010年高考时需同时参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考试,信息技术需上机考试,因为是同时考试,学校就面临计算机房保证1人1机的压力。
二是提前给学生分“类”,加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在考试之前就将考生分为一、二、三类,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毫无理由地剥夺了成绩一般的同学重点向大学冲刺的权利和信心,客观上为成绩一般同学的脱颖而出设置了障碍。有的老师认为,提前对学生“分类”,是完全用定格的僵化思维来看待学生,即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某一个时段开始是不会变化的。许多学生和家长说,这既难以让人接受,也不利于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本质上更有歧视之嫌。
三是意在减负,但实际上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分类报考是《方案》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引导考生面对多种选择,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考试方式。但面对分类,许多学生无所适从,对“自由选择”非常迷惘。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两个类别之间的学生,由于缺乏绝对的把握而不得不选择兼报。从对绍兴稽山中学高三段学生的初步了解来看,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兼报三类。成绩好的学生要学“技术”,说是为了保底;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拼“加试”,说是为了冲刺。虽然《方案》不鼓励、不反对兼报,但兼报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兼报就要兼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和内容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学业负担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
四是导致高三教学实践困难重重。根据新课改高考方案,学校要实施大规模走班上课,学校办学条件如师资、学额、校舍、实验设备等明显跟不上要求,这是各学校普遍存在的事实,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进。如《方案》规定,18个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总分60分。这对于要考一本的学生来说,这至关重要!特别是几所重点高中,所以学校特别重视。因为这60分,许多学校纷纷尝试开设选修课,可师资和场地是开设选修课的两大障碍。如果把18个模块全开设出来,如果把18个模块全开设出来,相当于要安排18个老师,还要安排教室,这让原本就在超负荷工作的老师压力更大了。据了解,有个别高中由于师资等限制,理应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块,无奈之下只好由学校统一选定6门,这又明显违背了新课改中“课程学生可选择性”理念,但如果不这样操作,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实又没有其它办法。
五是在事实上增加了“应试”内容。《方案》强调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但具体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是否与高考成绩挂钩,如何挂钩都没有明确提出来。毫无疑问,若高校凭考分高低的录取制度不改,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关注的,仍然是统一高考的重点科目、考试范围,以及每门课程的具体分值,而对学分制、选修课、社区服务,难以感兴趣。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些为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就可能会演变成新的应试教育内容。
六是人为评价科目可能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方案》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依据,尽管出发点是为“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实际上,2007年刚刚把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有失公平公正的制度取消掉,新课改又把这一不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引了进来,在这个社会风气并不完全理性公正的环境条件下,家境富裕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个优秀就比穷苦的学生容易得多,为“制造”新的不公平留下的漏洞。
七是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实施新课改以来,仅订购书本书籍,就比先前要多支出1/3至1/2,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新课改有句口号叫“摸着石头过河”,但具体的“石头”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摸却都是未知,学生学习科目只好“遍地开花”,于是学生大量购买各种新课程高考练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针对《方案》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显露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出台《方案》的实施细则。《方案》将在明年的高考时执行,省教育厅应抓紧时间,就《方案》公布以来全省各地反映出来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针对《方案》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与《方案》配套的实施细则。
2、《方案》实施细则,要对带有主观性操作作出规范,杜绝不正之风。如综合素质评价的考察,最后的决定权在学校,这种考核主观性很大。因此,如何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就需要有能够保持其评价公正的操作程序,避免有的评价被人为地“美化”,甚至暗箱操作,从而造成不公。凡涉及人为评价的项目,评价结果应进行公示,并允许学生对评价提出怀疑,畅通学生申诉的通道。
3、命题组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考试的命题设计上,要设计一些更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甚至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的试题,“让那些充分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在试题中得到奖励。”让那些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引导学校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真正重视,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