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6·3


 

要官,什么时候可以找老百姓?

耿海军

  要杜绝跑官要官,不能光靠某个领导人的正派、开明和智慧,不能光靠“伯乐”,也不能光靠“包公”,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书记熊晖在休息室大门张贴的一张“告示”,在该县政坛掀起不小的波澜。为防止部分干部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跑官要官,防止个别领导干部说情当“说客”,“告示”坦言:要官别找我。
  熊晖在休息之处贴出如此“告示”,可以想见众多的“跑官要官”者、说情者已令这位县委书记不胜其烦。他的高调反跑官要官,无意中折射出一些地方官场的用官之道:官是跑来、要来,更是买来的!如果不是当地跑官要官成了潜规则,熊的高调“告示”还有必要吗?
  我国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有一个显著特色:垂直领导,分级管理。具体说就是,上级任命下级,上级握有决定下级升迁与否的生杀大权。因此,要杜绝跑官要官,不能光靠某个领导人的正派、开明和智慧,不能光靠“伯乐”,也不能光靠“包公”,而必须有制度上的保证。例如,健全干部职务正常晋升机制,分解用人决策者的“垄断权”,降低“自由裁量权”,做到还政于民,还权于党员群众。
  这方面河北成安县先行了一步。2004年,成安县在领导干部选用和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民意否决制”。该县规定,群众可以对领导干部直接进行综合评价,并能通过自主行使否决权的方式,参与决定领导干部上下和去留。据报道,该制度实行一年多来,全县已有12名干部因民意否决票超过三分之一而被免职、降职或取消提拔资格。
  引入“民意否决制”,实际上是把“给官”者从书记换成了老百姓,从而堵住了跑官要官的途径。你想想,干部要想升迁就得勤跑老百姓,而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干部不可能一一“上门服务”,那么就会转而在“实干”上多下工夫,以博得老百姓的公认,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职位。
  笔者想象,有没有一天,熊晖书记会把门上的告示换成:要官,请找老百姓!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百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