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4·4


 

西 藏 散 记 

陈伯怀

    当脚下千峰万壑实实在在显示出雪域高原雄奇时,我们已置身于世界海拔最高的贡嘎机场。飞机尚未停稳,省教育厅赴藏考察团的几位团友争相探视窗外,一睹这块神奇的土地。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农奴》的电影,内容反映农奴制统治下藏民悲惨的生活和翻身求解放的艰难历程,从那时起,就感到西藏是那么遥远而又神秘。现在,心仪已久的西藏就在眼前。
    贡嘎机场离拉萨约90公里,沿途只见远处的雪峰闪着光芒,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偶而可见路边迎风招展的五色神幡,给我们新奇中带来几份神秘,雅鲁藏布江的壮阔坦荡,更使大家心旷神怡。
    教育:仍是沉重的话题
    第二天上午,尽管许多人感到身体不适,但大家还是饶有兴致地参观考察了拉萨中学、拉萨八中和拉萨实验小学,还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同志进行座谈,西藏教育许多情况出乎我们原来的想象。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对教育极为重视,办学经费基本由政府承担,对农牧民子女还实行“三包”(包学费、书费、吃住)。我们参观考察的几所学校,教学设施不比我们浙江学校差,多媒体教室、电脑房、语音室、电视演播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塑胶田径场等等,一应俱全。我们坐车途经新建的当雄中学,其校舍堪称当地标志性建筑。
    西藏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也高得惊人,中小学师资合格率均在90%以上,象拉萨实验小学大专以上的学历已占教师总数70%以上。拉萨中学每年出一本教师论文集,其研究课题和水平也令人赞叹。西藏教师工资由政府足额按时发放,从未发生过拖欠工资的事。所以许多内地的汉族教师也很安心扎根西藏。拉萨八中校长是湖南籍的,大学毕业后赴藏任教,尽管也有调回老家的机会,但觉得西藏工作环境不错,教师收入也高,于是在此安家落户。
    西藏十分重视教育改革,通过改革缩小和内地的差距。象拉萨中学,把“创新思维”专设一门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作为专门知识来讲授。且不论以课程形式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是否可行,单就这种改革精神,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的热情,也足以引起被“应试教育”困扰着的浙江同行的深思。
    西藏推行汉语和藏语“双语教育”,这种“双轨制”当初试行时,受到诸多质疑和反对。但随着形势发展,大家普遍认为这种“双语教育”十分适合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现在整个自治区还广泛推广英语教学,要求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外语。
    但西藏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自治区四分之三以上的县尚未实行“普九”,尤其是阿里和那曲地区,还没有实行“普六”。高寒牧区,边远地区等办学条件之差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次我们没有深入牧区的学校考察。但从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张处长饭席间叙说的两件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西藏工作的艰苦,教师的艰辛。一件事是张处长一次到墨脱调研,那里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险峻得不敢骑马,只能靠两条脚走,跑了几天来到一个村庄(名字记不得了),村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学校座落在一个山坳里。老师是一位19岁的小姑娘,见到上级领导,不禁泪流满面,问她有何难处,小姑娘只说一句话:我怕。原来,学校孤零零座落在山坳里,一到晚上,万赖俱寂,只听见狼的嚎叫,姑娘不敢点灯,整晚蒙着被头睡觉。问她有啥要求,姑娘只希望晚上能到村子里睡觉,能有个灯照照亮。
    另一件事是他陪教育部领导考察,半道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当时已近傍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随着夜幕降临高原寒气逼人,竟至于要点燃汽车轮胎、座垫等取暖御寒了。幸亏来了辆农用卡车,才把他们解救出来。大家听了无不为之动容。考察团团长,省教育厅基教处董处长动情地说:我们这次来藏不但了解了西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勉励浙江考察团同志要热爱生活,珍惜幸福,更努力地工作。
    藏民:梦总在远方
    藏族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民族,受宗教的影响极为深刻,几乎全民信教。在西藏,不尊重寺庙,不尊重喇嘛是要受到指责的。到寺院旅游,必须摘下帽子,在佛殿内不准用手乱抚摸经书、佛像、壁画、法器等,更不能从上面跨越。我们团一位同志不注意把脚搁在灵塔台阶上,受到管理员的严厉斥责。
    人说西藏的财富集中在寺庙里,此话不假。西藏寺庙的豪华,令人咋舌,仅达赖五世的灵塔,就用黄金十二万两,珠宝不计其数,有的珠宝竟有拳头那么大。佛是藏区信众心中永远的祈盼,对虔诚的信徒来说,其它可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佛”,到寺庙拜佛,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心愿。有的为朝拜“佛祖”,不惜变卖家产,从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以外,历时数月数年一路磕拜到拉萨,到寺庙拜佛后,倾其所有捐给寺庙,然后无怨无悔心安理得返回老家。我们亲见大昭寺前信徒争相用最虔诚的方式,表达对佛的顶礼膜拜,寺前的青石板上留下信徒等身长的印子,给人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神圣。
    尽管西藏人生活和我们内地尤其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较为艰苦的,但他们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自信。那曲教体局的一位叫塔吉的西藏朋友,一脸真诚地说:我为自己是那曲的一个男子汉感到骄傲。这位朋友人也很热情,已是晚上十点钟了,我们又感到身体不很舒服,但他执意邀我们喝酒唱歌。还自告奋勇地献上一曲《青藏高原》,歌声实在不敢恭维,但他的真诚、热情、豪爽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
    景观:永远那么迷人
    去拉萨不能不登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初建于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布达拉宫是西藏的博物馆,一座藏文化艺术殿堂,是拉萨乃至西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稀世之宝。站在文化广场眺望布达拉宫,整个宫殿依山垒砌,重重叠叠,雄伟庄重,那拔地凌空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调,真有天上宫阙之感。
    布达拉宫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红宫外墙呈赭色,是历代达赖的灵塔和各类佛像殿,这里供奉着五世、七世至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都绘满了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壁画艺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缺少艺术鉴赏力,对这些壁画艺术不敢妄加评论,但许多壁画是纪录历史故事的,如五世达赖业绩图、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情景图、布达拉宫的创建过程图等,巧妙地把历史和艺术结合起来,不禁令人赞叹。宫群里收藏和保存了数量丰富的历史文物,还有大量稀世珍宝,令人目不暇接。
    白宫外墙呈白色,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举行政治活动的地方。东大殿是白宫最大殿堂,是达赖喇嘛举行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殿堂北部是达赖宝座,上方悬挂“振锡绥疆”大匾,上有“同治御笔之宝”的红色玺印。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期,一直是藏族人民朝觐的主要佛教圣地。来到大昭寺,只见香火缭绕,寺前万盏酥油灯终日长明,宗教的神秘感油然而生。一千多年不息的灯火寄托着藏民一千多年不灭的希望,也传诵着一个一千多年的传说。相传大昭寺原为一处湖滩,文成公主观天象,认为这湖所处位置于吐蕃王朝统治不利,于是用白山羊驮土填湖建寺,建成今天的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各种铜造像、泥塑像,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其中释迦佛殿中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是件稀世之宝。这尊佛像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入西藏的。坐像高1.5米,造型生动,左手捧钵,右手扶膝,面容慈善,神态安祥,好像在婉言抚慰万物众生。这尊佛像是藏传佛教的精髓,是佛教信徒的信仰中心。藏民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崇拜,善男信女从古到今,从早到晚,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围绕佛像转圈,形成了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的4圈转经礼拜道。其中第3个转经礼拜道围绕整个大昭寺,叫“中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廓街(又称八角街)。
    八廓街是条转经礼拜道,也被藏民称之为“圣路”。转八廓街还颇有讲究,必须顺时针转。这里人群川流不息,不时看到摆着经筒行色匆匆的信徒。八廓街也是西藏历史上最古老的商业区,这里店铺林立,民族手工艺、古董琳琅满目,已成为拉萨最热闹的景点。
    在西藏最后一天,我们游览了藏北明珠——纳木错。纳木错位于距拉萨90公里的当雄县和班戈县之间,海拔4718米,是西藏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风景秀丽,站在远处眺望,湛蓝的湖水平滑如镜,象一块镶嵌在藏北草原中的硕大无比的蓝宝石。坐在湖边,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巍巍的雪峰,微微泛黄的草地,一群悠闲的牦牛,构成一幅美妙无比的景象。倘若有兴在湖畔搭蓬小住,会别有一番情趣的吧。
    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我们的印象中,西藏是高寒地区,资源贫乏,不说是不毛之地,也是贫瘠荒凉之处。殊不知西藏的水能资源,天然草地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均居全国首位。罗布林卡(达赖喇嘛的夏宫),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芳草萋萋,没有一个游客会把此情此景和西藏联系在一起。据业内人士介绍,西藏的铁、铜等十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最近据报载,西藏具有良好成油条件,石油、天然气前景看好。
拉萨的现代化程度也出乎我们意料。市内高楼林立,街上车水马龙,手机、汽车、电脑的普及率高得惊人。八廓街周围的现代商场,商品繁多,应有尽有,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一到夜幕降临,华灯齐放,五彩缤纷的霓红灯下,荡漾着欢歌笑语,到处涌动着激情和欢乐。历史和现代,传统和时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叫人心醉,又带有几许神圣。
    现代化正朝西藏走来。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文苑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