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3年全市GDP首超1000亿元大关,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我市已经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与此同时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2002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3年,市委、市府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市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生态市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的反思和扬弃,是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与生态恢复,更涉及到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分式、政策法规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根本转变。生态市建设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对照生态市的目标,我市无论是水环境状况还是大气环境状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水环境方面,据绍兴市环境公报,200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达2364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8863万吨。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重金属(汞、镉、六价铬、铅、砷)1.13吨,挥发酚0.29吨,氰化物1.83吨,石油类170.73吨。根据绍兴市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2003年COD排放总量应控制在7.0万吨以内,而2003年全市工业、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就有6.23万吨,还不包括农业农村面源COD排放量,而据2000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调查,工业与农业的COD排放量之比约为1:0.99,即农业农村面源COD排放量约6.16万吨,全市工业、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农村面源COD总排放量为12.39万吨,所以COD排放总量大大超过了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河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5-6月越城区共发生死鱼事件四起,死鱼73064斤,成为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问题。
大气环境方面,据绍兴市环境公报,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达866.1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总量为2.4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7.67万吨。城市空气约五分之一时间未达到2级标准。尤其是近年来我市降水酸度高,酸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酸雨污染比较严重。2003年全市城镇降水PH年均值降至4.41,酸雨率高达81%。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全市城镇降水PH年均值为5.05,酸雨率为37%左右,所以酸雨污染呈恶化态势。
必须看到,我市经济总量较大,发展速度较快,但人多地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对资源环境已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水环境形势严峻,大气环境压力加重,已是绍兴城市发展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并且我市的纺织、印染、化工等产业,还将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支柱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还将扩大,这将给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回顾总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保扩的经验教训,借鉴省内外同类城市的做法,我们建议绍兴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需进一步重视以下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决策的环保论证
重大决策包括重大投资决策,项目的规划定点,区域的规划布局(包括工业、商贸、人居、休闲等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战略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所以工业布局合理与否,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关系十分密切。我市对工业布局一直进行着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因对工业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走过了从村村冒烟到工业小区,再到现代化工业园区之路。工业布局至今还留下了此三阶段的烙印,形成了现代工业园区与低、小、散企业并存的格局。又因对自然生态环境规律认识的局限性,我市的工业布局规划的超前性不够,并且规划实施的严肃性不够,造成了规划功能分区混乱不清,局部区域出现了工业区与居民区、工业区与商贸区、工业区与丈教区交织在一起的不利局面,从而使潜伏着的环境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目前尚存在的绍兴经济开发区伟丰印染与高级中学,浙化联和温馨花园,城东热电厂与涂山花园之间的环境矛盾就是由此原因造成的。
我们不但要重视一时一事的投资项目的环保论证,更要重视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布局、产业发展战略等决策的环保论证,从根本上、宏观上解决绍兴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要更新决策理念,完善决策程序,遵循自然生态环境规律,提高决策水平,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决策的主观偏面性。如果说老的城市布局不合理有历史的原因,那么新区的规划布局理应“痛改前非”,不要再留下环境隐患。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袍江开发区、镜湖新区、生态园区、城南新区以及即将开发建设的迪荡新城等,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工业区特别是污染型企业,必须与人居、休闲、商贸区相分离。新区的开发建设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更要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规律。
2、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近十年来我市对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较大,投巨资建设了小舜江工程、环城河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收集系统,但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滞后,投入不足。大气污染扩散面广,无法集中处理,治理难度更大。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危害性的认识,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城市各区块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同时加快天燃气的引进与应用,大力推行太阳能、清洁煤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在居民区、商住区、丈教区、休闲风景区建设“无煤区”。强化烟气脱硫,严格控制市区用煤的含硫量。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烟尘、二氧化硫的锅炉、窑炉以及炉灶,必须符合烟尘污染防治和清洁能源使用的要求。坚决限制新建空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进一步加强对违规锅炉等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强化施工单位的环保责任,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建材堆场做到遮蔽挡风,洒水保湿。在控制大气污染源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增加城内和郊区的绿化面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增加空气中的氧分和水分,使城市空气更加舒适宜人。
3、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考核
对环保问题的不同态度,从思想认识上反映出不同的发展观。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经济浪费和社会倒退。对环保问题的不同态度,从价值观念上体现出不同的政绩观。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破坏了广大群众的生存环境,钱虽多了一些,但身体差了,寿命短了,违背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种偏面的政绩观。
众所周知,政府的政绩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增长、群众收入、劳动就业、市政建设、丈教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等。但历来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经济上去了,干部就能升迁提拔。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环境目标很难进入地方领导优先考虑之列,以至于长期以来有的政府领导对环境目标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为了从快、从大、从多发展经济,无视项目的环境污染,盲目地加大投入,忽视了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正日益被侵蚀。有的虽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任期等多种因素,而将这些问题留给后任去收拾残局。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质量却下降了,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
GDP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GDP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和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效率、效益和质量,还无法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所以,要逐步建立绿色GDP统计考核制度,在传统GDP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核环境、资源和生态变化的因素。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环境损害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但不能加分,而且应该扣分,不但不能升迁提拔,严重的应该就地免职。要逐步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建立由于决策失误或环评论证要求的环保措施不到位、不实施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坚决打击故意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要向社会公开更多的环境信息,使环境状况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总之,通过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决策的环保论证,进一步加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绩考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绍兴生态市建设的宏伟目标必将早日实现。
(执笔 沈荣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