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5·1


 

哑鬼戏的历史与传承

□陈秀春


  绍兴市上虞区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查,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秧歌舞、高跷歌舞、踩莲船、龙舞、狮舞、打莲湘、蚌壳舞、腰鼓舞、大头娃娃等。这些民间舞蹈经过整理加工在每年的民间文艺大会串中闪亮登场,哑鬼戏的粗犷刚强、热情奔放,踏歌的优美委婉、秀丽别致,杂技舞的刚柔并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哑鬼戏历史
  哑鬼戏是流传在上虞区北部崧厦镇、沥海镇、百官街道(南湖)农村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哑舞剧,又称“太平会”和“哑目连”。哑鬼戏以舞蹈、手势、表情、武技来刻划人物,表现情节。
  哑鬼戏演出有观音、韦陀、鬼王、无常、呵领、夜魃、阎王、五鬼卒、大小头鬼,家仙、阿招、柳翠、刘氏、孝子等神、鬼、人角色共四十多个。表演内容主要有:“韦驮请观音”、“阎王发牌”、“刘氏得病”、“瞎子卜课”、“夜魃过河”、“送夜羹饭”、“夜魃请无常”、“前抲(捉)刘氏”、“调男吊”、“调女吊”等二十多个场次。
  哑鬼戏是取哑鬼戏中无常捉刘氏、无常抢夜羹饭等节目中的角色串成群舞,在东岳庙会游行中表演。哑鬼戏在流传中尚有“五无常”、“独脚无常”、“大小头鬼”、“高矮鬼”等鬼舞,都可自成一折。哑鬼戏中最精彩的节目是《送夜羹饭》、《夜魃渡河》、《女吊》等舞蹈。哑鬼戏除以舞蹈和哑剧手段表演外,还具有精彩的特技造型和托举技巧,如“男吊”演员在舞台梁上挂下的一匹白布上缠绕、吊荡,犹如杂技中的皮条,技艺高超。并且很有绍兴人民的风趣、幽默感,饶有乡土风味。
  哑鬼戏以哑剧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也运用了一些杂技和技巧。如《夜魃渡河》、《送夜羹饭》、《女吊》等节目表演舞蹈性较强,自成一体。动作难度虽不大,但舞姿健美,如《夜魃渡河》,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拉渡船的过程,运用“矮子步”、“扫荡腿”、“后滚翻”,以伞代桨等生动的舞蹈动作,表现了上虞人民所熟悉的水上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民一种美的享受。再如《送夜羹饭》中家人斟酒,无常用杯接酒,阿领张口接漏酒的造型画面,层次分明,造型优美,动静结合,恰如其分。小无常阿领跳娃娃外八字步,手的上下摇肩摆动和欢快的跳跃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形象。又如《女吊》中的女吊侧身披发冲到台前,一手拍地甩发亮相,垂手耸肩,动作粗犷奔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冤魂反抗的形象,表演的虽是鬼魂题材,却没有恐怖的感觉。《后抲刘氏》中五鬼差追捕刘氏,刘氏扑跌在地,小鬼在千钧一发之际用钢叉跺地叉住刘氏头发的高难动作及最后刘氏逃至高台倒翻下来,被众鬼差托举着下场等表演都十分惊险。哑鬼戏中大部分角色根据不同人物和特点,有自己的基本步伐和动作。如鬼王的“探海翻身”、“出召牌亮相”,无常的“旁吸步摆手”、“横步摆手”,阿领的“后踢娃娃步”、“端米筛”、“摸黑步”,女吊的“倾肩横移步”,夜魃的“矮子步”等均各有特色。《吊孝出丧》一场中的丢纸钱、敲纸铜锣、抬棺木,并以大进两步、小退两步的步法舞蹈,它的律动概括为“步要稳、气要沉、舞要美、动要真”,展示出江南出丧之俗和古代哑杂剧的遗风。
  哑鬼戏的乐器就是整个演出伴奏是用目连号(先锋)和堂锣、大钹为主。演出时上场门放一把焰火,在一阵凄厉的目连号子声中,哑鬼出场,表现鬼域的恐怖。接着低沉浑厚的打击乐在中速拖沓的节奏中,形成一组急缓回异、高低悬殊、强烈对比的音乐,配合鬼王、女吊等舞蹈,使一幅阴曹地府恐怖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庙台上。目连号偶尔奏出急促的高泛音,扣人心弦。但在《送夜羹饭》中,又以轻松明快的小快板,配上无常等滑稽的舞蹈动作,真是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近年来,艺人们为了增添喜剧效果,还在这段舞蹈的高潮时加上唢呐,使人们喜爱的无常鬼舞带上了几分人间的欢乐气氛,增强了喜剧效果。
  80年代初,上虞文化馆石元诗(全国劳动模范)经过8年的努力,创作并编排了哑鬼戏,现已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成为民间舞蹈难得的精品。
  二、 哑鬼戏传承
  1、传承现状
  哑鬼戏,起源于明清时期。到了上世纪20、30年代,哑鬼戏仍然盛行于乡间,成为人们驱疲劳、解烦闷的一种精神食粮。当时代的列车进入20世纪50、60年代,哑鬼戏仍十分流行,在农村有演出队,自排自娱自乐,也有不少民间艺人手把手地教传。到了70年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哑鬼戏无可奈何从农村迅速消失。时至今日,哑鬼戏的传承已面临艰难的局面。
  出现哑鬼戏传承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文化大革命把许许多多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革掉了。据调查,当时的不少民间艺术家为了不挨批斗东躲西藏,有的人存有几本手抄本,结果都被烧毁。第二是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改变。过去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晚上基本没事做,于是拿着板凳去晒场看戏,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家家都有电视机,空调,电脑,谁还有时间去排戏看戏,好象排戏是专业剧团的事,老百姓排民间戏的几乎没有。第三是民间艺人几乎绝迹。1981年,石元诗同志为了抢救这一上虞民间文化魂宝,组织了民间艺人重新编排出民间舞蹈——哑鬼戏。据调查,这些对哑鬼戏相对熟悉的演员,至今大多离世了,留存的不到四分之一,也都年龄较大,视力、听力下降,记忆衰退,行动不便。因此对哑鬼戏的传承和发展成了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
  2、传承方法
  民间舞蹈哑鬼戏要发展,要求舞蹈工作者要具有继承传统、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同时又要掌握好一个“度”,这既要保存原生态的基本特点,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舞蹈编导工作者不能只研究舞蹈,还要研究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弄清楚哑鬼戏舞蹈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思想感情,影响其形式、风格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等。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间舞蹈正在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冲击与挑战,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之下,民间舞蹈一次次的在经受着考验,受其影响也非常之大。就从民间舞蹈哑鬼戏创新而言,吸收新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否认地说,现代舞编舞技法对民间舞作品创作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要把握好民间舞哑鬼戏本质这个“度”,否则就会使民间舞哑鬼戏的种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生态民间舞哑鬼戏的风格特点是我们上虞人民的性格体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个人的审美喜好为标准,要尽可能的多保留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自然、淳朴的风格,还应熟悉的掌握现代舞的技法技巧,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做到有“度”的吸收,有“度”的借鉴,来更好的促进上虞市民间舞哑鬼戏的传承和发展。(作者系上虞区基层委员会教育支部会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