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4·3


 

认知·感悟·创变
——记民进上虞区教育支部会员、著名书法篆刻家钮震江

□赵 畅


  二十多年前,我就认识在中学教书的钮震江老师,也知道他在业余时间里专注于玩书法和篆刻。不久前,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钮震江书法篆刻艺术展”在家乡上虞举行,我应邀前往祝贺。在雅图时空展厅,当看到二十多年后钮震江的书法和篆刻作品时,于我怎一个惊喜了得!
  书法与篆刻,无疑是钮震江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师爷,加之读过私塾的母亲给予的启蒙教育,让钮震江从小就喜爱书法、篆刻,且从未敢有丝毫的懈怠。在绍兴师范就读时,课余与老师谈得最多的也是书法篆刻。以后,他还有缘与绍兴书画篆刻艺术名家周砥卿相识,并拜于门下,受益匪浅。
  1980年秋,钮震江带着绍兴画家杨樵康的介绍信,赴杭州敲开了刘江先生的家门。“你是下过功夫的,刀法好,书法也不错,但问题也还有不少。建议你多临《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中的汉印。这个版本好。要多写篆书,以后咱们可以书信往来。”刘江先生翻看了他的印作以后,一边为他开列阅读临习书目,一边热情地鼓励他。钮震江心里清楚,今天他能当面得到当代名家的指点,正是他长年坚持书法篆刻练习修来的福分。自己只有持之以恒、痴心不改,方能对得起每一位教授过自己的恩师。
  无论书法练习抑或篆刻创作,凭借着多年的实践,钮震江当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和独到的感悟。在他看来,金冬心重墨铺毫的习性,似呈烟雨苍茫的景象,令人陶醉;完白山人邓石如的线质,最为恣肆;而陈鸿寿对结构的用心与干练的笔触,让人爱之难忘;吴昌硕的古拙与醇厚,告诉了后人什么是自然意趣;清代涌现了这么多书写篆隶的大手笔,那是碑学兴盛荡涤了由“二王”书风走偏的帖学后因时而生的必然结果——要知道,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篆刻名家,他们不仅在笔下、刀下统一了自我语言,而且在空间结构上营造了鲜明的风格特征,由此生动地诠释了篆隶书与篆刻之“相亲相爱”的依存关系。而更让钮震江惊叹和引以为自豪的是,赵之谦和徐三庚这两位晚清的同辈人、同乡人,都沐受着会稽山阴这块风水宝地的滋养,他们与许多大师名家一起同时站到了清三百年间书法篆刻创作的高山顶峰处。钮震江决意赓续流脉,求变求新,将家乡书法篆刻的旗帜高高擎起。
  是啊,钮震江的每一次临习,每一次参悟,都完成了一次与历史老人、艺术老翁的深情凝视、心灵交感,从而赢得了一份学识的醇厚滋养,历史与艺术的豁达洞察,生命彼岸的悄然抵达。这份精神和艺术的高度、纯粹厚实的心智,是任何碎片化的阅读与临习所无法获得的。
  我知道,钮震江不断认知、尽情感悟,既打进去又钻出来,为的只是要从众多的流派中汲取精华而变移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以渐渐形成自家的面目。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十四岁时曾学汉《礼器碑》,如今其笔法结构常能顺利地变移到印款中。由于对汉白文印的探求,他还尝试把隶态融入篆刻,不觉平添了诸多韵味。反之,书写隶字,他也忘不了那盎然的古意,故而有了金石气。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中,钮震江多向往坦荡的气势,又不乏流露细腻的情感。诚如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所点评的那样:“钮先生把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和书学理论几个方面的实践和修为共同进行,形成较有宽度的艺术实践链。他的实践追求是有明确的指向性的,他所看准的那些雄放、坦荡这样的一些美学风格,既直接来源于秦汉的一些基因,也与清朝篆隶的实践直接相关,同时,更有着当代的一些印记。”
  多年的实践创作,从传统美学、传统书理中悟得并确立自身的审美立足点,令钮震江的书法篆刻创作在精进中突变,在突变中精进。浙江省书协副主席、中国美院教授白砥如此评价:“钮先生的书法,多倾向于朴素醇厚,线条平实古质,结字婀娜,气象宏阔,在形式、结构、空间等方面多以重墨出之,并在细处形成反差对比,有时通过线条叠加处理,呈现茂密意态。其篆刻与书风一致,所刻古玺、汉印,及由此延伸的创作,能大能小,会放会收,自我特征很强,个性鲜明。同时,又不放弃对边款的精制营造,用刀如笔,书法的意义凸现得极充分。”
  钮震江平日为人很是低调,这是因为书法篆刻的创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作无谓的应酬;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拒绝浮躁、浮华,他不愿作没有底气的包装和唬人的镀金。唯其低调而刻苦、务实而坚韧,因而也就成就了他书法篆刻和学术研究上的“高调”。作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曾参加多届全浙书法大展与历届中青展,浙江省第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 2004年,获首届浙江书法教师成果展创作奖与学术奖;2005年,参加西泠印社第六届篆刻评展;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参加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篆刻艺术大展。先后在《书法报》、《书法》、《西泠印社》、《美术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件。《从碑与简的比较看隶书的生命活动与前景》,在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论文征稿中获一类论文奖(最高奖)。(本文选自2014年8月5日《绍兴晚报》副刊,用于学习宣传)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