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懋征是谁?
见证过世纪风云,仍守护于小小教室,一以贯之;载享有诸多荣誉,仍倾情于三尺讲台,初衷不改。
霍懋征是谁?
我说,她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师,这个身份印记极为朴素然又内涵丰富,霍懋征以真挚谦逊的灵魂担当起这一身份。惟其如此,她一生“用爱育爱”; 惟其如此,她六十多年一直工作在小学教师一线岗位;惟其如此,她始终坚持对教育的思考和发言;惟其如此,她不断探索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
从五十年代起,霍懋征在教学中创立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讲读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极高评价。然而她并没有就此固步自封,经过实验探索,果断改 “讲读课”为“读讲课”。这一改变,既是霍懋征谦逊求真、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又是霍懋征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理解,在霍懋征教育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当代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极具指导借鉴意义。
一、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
“讲读法”,就是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读”为辅,其教学定位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受众,以“教”为主、以“学”为次。这符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中的这句名言,常常被用来诠释教师的角色定位,细细琢磨,这句话其实反映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传道”、“授业”这两项内容的主导和主体均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只有“解惑”这一内容,提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传我所欲传的“道”、授我想授的“业”,而学生只需服从、只需承接。这种教育观本质上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与之相反,“读讲法”,就是以“学生读”为主,以“教师讲”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在“寻道”、“求业”、“解惑”, 教师则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助者。
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这种革命性的改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从此,在教学道路上,教师不再是一路带着学生直达目的地的列车司机,也不再是全程掌控全程讲解的旅团导游,教师将领队位置让给学生,自己退开一步,静静关注,当学生遭遇困惑、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时,教师就会适时出现,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初中语文课本收录有高尔基《海燕》一文,《海燕》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前夕,是一篇革命的宣言书,具有历史社会背景。教师在“讲”的时候,往往无法摆脱窠臼,自然要灌输“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然而,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异国的大革命,并不能让今天的初中生感同身受,由于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无产阶级革命”对于他们而言,仅是个抽象的概念。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海燕》一文已落伍了,不适应时代了呢?不。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能超越国界,超越时代,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海燕》并没有落后于时代,落伍的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过分重视文本的传统解读,将文本的创作意图、时代意义预设为教学目的,把学生的思维往里边生拉硬拽,结果,是将《海燕》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煮”成了一锅“夹生饭”。
既然如此,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对今天的初中生来说,《海燕》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还是交给学生讨论。撕去“海燕”身上“无产阶级革命先躯者”的标签后,学生对文章的认同感就增加了,思路也拓宽了:“海燕勇敢坚强,是生活的强者。”“海燕呼唤暴风雨的到来,它是在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与考验。”“乌云、狂风、闪电象征着生活中的磨难、打击,海燕乐观无畏,是不屈的抗争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就具有海燕一样的精神。”……
教师不能一味灌输,不能越殂代疱,且放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学生需要时适时出现做个“指路人”就行了。
二、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是关注个体、鼓励个性发展的革新。
“讲读法”中,在“教师讲”的节奏里,学生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受众群体,因为他们只是接受灌输的“容器”;“读讲法”中,在“学生读”的节奏里,学生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独特个体,因为他们的个性真实地反映在“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之中。
阅读,是一种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补充,从个人的阅历、禀赋、爱好出发,对文学形象进行二次创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讲”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用自己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压制扼杀了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哈姆雷特”。这是对学生个体的漠视,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遏制。
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把课堂的时间和心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自由地在文学世界里寻幽揽胜。教师还是要做一个适时出现的“指路人”,学生遇到“绊脚石”,就搭一把手;学生辨不清方向时,就给个路标。
例如,初中语文《再塑生命》一课,我做好辅助工作,提供《海伦凯勒生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相关资料,让学生照应起来阅读课文并写作读后感。批阅读后感时我发现,有学生深受海伦凯勒的盲聋哑残废人身份震撼,敬仰其坚忍毅力与自强不息;有学生侧重于从“珍惜生命”的角度阐发感想;也有学生侧重于赞扬莎莉文老师的爱心与教学艺术……学生“读”得很好,教师不必赘言,我提出新要求:原本从海伦角度思考的,这次改从莎莉文老师角度思考;原本从莎莉文老师角度感悟的,这次改为海伦角度,以此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探究理解文本。
教师做一个“指路人”,稍加点拨,也许会引导学生发现一道新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是关注整体、因材施教的实践。
“讲读法”中,“教师讲”掌握着教学的深度、广度、节奏,面对学情不同的学生,教师往往只能以一概全,取其中间最大值,而两端则因力有不逮而被忽视,最终导致优学者得不到有效提升,困学者掉队落伍。教师就如同一个厨子,给一群食客提供了同样的伙食,结果是有人胃口大吃不饱却没地方找补,有人食量小吃不下反而撑坏了胃口。
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以“学生读”为主,学生掌握学习的节奏,就能充分地、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辅以“教师讲”的环节,从学情出发加以点拨,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当学生在知识世界里遨游时,教师始终关注他们的状况,看到走得快的,就劝他何妨游赏得精细;看到走得慢的,就劝他何妨找一条捷径,各得其所,各有所得。
例如我进行名著导读时,根据学情分级指导:基本要求是掌握几位重点水浒英雄的名号、能力、性格、事迹;强化要求是在前者基础上能比较相似人物的异同点;更高一级要求则是进行批判式阅读,以《梁山真是“替天行道”吗?》、《宋江:忠义两全真英雄?面厚心黑伪君子?》等话题启发学生思辨。
改 “讲读法”为“读讲法”,是教师的角色变换,由做众口难调的厨子,改做一个适时出现的“指路人”。
霍懋征“读讲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不仅仅是教学艺术,而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正如她自己所说:“教育教育,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教育要培养的,是主动探索、个体完善、共同发展的人,教师就必须担当好“指路人”的角色,这需要爱心,需要耐心,需要慧心!
(作者系市委会学习宣传处副处长)
----------
编 后
芳龄二十那一年,她走进了一个混沌人的世界,用青春的色彩辉映一片灰色的天空。坚守20年,她已成为一大群精神病患者的心灵卫士,为他们暗淡的人生,送去一束光亮,为他们残缺的生命,送上些许温暖。
她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护士。
但她不仅仅是一个护士。很多时候,她更像一个病人家属,用亲人般的呵护,让一群被生活遗弃的人有尊严地活着。减轻他们的痛苦,减轻社会的负担。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是一个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舞台。朱亚珍尽情起舞,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把超越亲情的爱献给了一片荒漠,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中,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她是天使,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收获。
(本文选自2013年9月17日《绍兴日报》电子版,记者王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