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3·2


 

积善之家庆有余

□ 杨晔城


  我的书房中央放着一张形状不规则的纸片,上面用普通的水笔写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两行清隽的字迹,这是一位退休老师写给我的旅途赠言,回味起来暖意融融。
  那是数月前,我在一家媒体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奖品是举办方提供为期一周的内蒙古采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风光让人心驰神往。来自各地的获奖人员在杭州城站会合后,领队把实名制的硬卧票发到每人手中,末了补充一句,“车上20多个小时,大家相互关照。”“我年纪大了,能不能照顾一下?”原来一位年长的队员分到了上铺,要求和人对调到下铺。空气顿时凝固。“到时总有办法。”我庆幸拿到下铺,随声附和道。上车才发现这“高层”的硬卧实谓“蜗居”,局促拥挤并且随时可能“自由落体”。好在与我无干,大包小包塞进床底,心安理得靠床休息。不知怎地,耳畔响起别的声音,眼前一位老人佝偻着背正在艰难地向上“攀登”,让我忐忑不安。走到隔壁包厢,一位老人已经爬到“半空”,听到我的声音,回过头来,表情有些意外……
  我和老人由此结识。他姓张,是市区一所学校的退休语文老师,业余喜欢投稿参加报社组织的一些征文活动。看上去,张老师的年纪可以做我的父辈了。“我知道自己这篇文章一定会入选的。”张老师的“大头天话”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张老师说,他把活动赞助方的产品介绍人性化地融入了作品,用这种“文字换旅游”的出行方式,到过天南地北“免费考察”,大概应了那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古训。
  到了宾馆,我主动邀请张老师做我的室友,替张老师拎包,让他选择床位,甚至“有意”安排他先用卫生间,张老师让我分享他带来的零食,讲他那些经历过的故事,“一家人”其乐融融。成家以后,我很少与父亲外出,张老师让我找回了那份久违的亲情。
  “我就是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以前我的学生也很愿意和我交朋友,有的现在还保持着联系。”说起师生情谊,张老师意犹未尽。“外地工作的学生给我带来当地的土产,我也礼尚往来寄些家乡的土货给他们。”一位老板学生接他去上海“白相”,在自己公司门前打出热烈欢迎老师的大红横幅,让他感动不已。让我惊讶的是,衣着简朴的张老师居然“身价”不菲,名下有好几套宅子。“那是我和老太婆省吃俭用加上炒股所得的结果。”张老师心直口快地与我分享“致富秘籍”。后者在当年那波一路看涨的行情中,张老师见好就收,转而投资实业了。从家庭理财、家长里短,到做人做事、子女教育,张老师给我上了一堂丰富的人生课。“即使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也不要去打击报复,要心存善念。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这个意思。”怕我听不清后面几句话,张老师随手撕下报纸一角,写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几个字。在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里,用一颗善良博爱之心,用一双勤劳智慧之手,让普通变得不再普通,与幸福更加靠近,老人似乎已经找到答案。
  蓝天白云,绿波千里,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让人陶醉,更加动人的还有身边那一道绚丽的风景。一次外出就餐后,我和张老师散步回宾馆休息,中途遇到一个老年乞丐盯着我们要钱,又是一出街头骗剧,我打算回避,殊料,张老师竟然停下脚步摸出一元硬币递给他,“这不是‘助长’好吃懒做吗”,我对张老师的“慷慨”表示不解。“小杨,这你就不懂了,在遥远的北方碰到需要帮助的人,实在难得。”张老师告诉我。“一块钱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如果他真的困难,倒是可以买只饼填填肚。”张老师的“慈善一元捐”让我惭愧。
  内蒙古采风,与其说是一趟快乐的草原之行,不如说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