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2·1


 

养生先养心——《老医献曝》序

□马亚振

  柴中元先生的新作《老医献曝》完稿之际,郑重其事地嘱我为序,这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的。一是我非达人名家,实在不具备为人作序的学养资历;二是我于医道是全外行,且长年累月辛苦劳作,蓬头垢面,只可作为养生学的反面典型。想来想去,唯一的原因恐怕是,我与中元先生结缘于中国民主促进会这一组织,彼此系同志者也。
  与中元先生相识的十多年里,我常常随上虞民进医卫支部的专家医生去农村乡下巡医义诊,最爱听他缓缓地讲说医学与养生、修身与养生的种种道理。有一回在岭南山区,看到一丛“草”,长得异常繁茂。中元先生说这就是枸杞,它的全身都是宝,春采嫩芽秋摘实,冬季津汁聚于根。他说,这种草还有一个俗名:打老儿草。然后又娓娓地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有个释家信徒去西方朝圣取经,走到一个大山里,看到一年轻美妇在狠狠的揍一白发苍苍的老头,那老头唯唯诺诺无反抗之意。出家人心善,连忙劝阻:“看你年轻轻的,不尊老敬老,还打老人,成何体统?”那妇人叹了一口气说:“啊呀师傅,你是有所不知,这老儿太犟了,让他天天吃些草,他就是不肯吃。”“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不给吃饭也罢,为何倒要叫他吃草?”“啊哟师傅,你是不知道啊,你看我天天吃这草,三百岁了还这么年轻,他不肯吃这草,一百岁不到就这么老了。”那佛徒惊问:“啊?是什么仙草?”妇人指着一丛青葱的枸杞:“就是这个草。”于是“打老儿草”就成了枸杞的俗名。
  中元先生是谦谦真君子。先生潜心于中医养生学研究已有年头。虽不敢说“著作等身”,但是大部头的专著已出版有十几部了,其中的《温病求真》、《老寿星彭祖长寿秘诀》等,曾在中医养生界引起颇大反响。中元先生关于温病治疗的辩证理论,关于伤寒、肾病的医理分析,无不头头是道,言必有据。其新作《庄子养生解密》一书刚于2011年出版,从养生学的角度重新诠释千古奇书《庄子》,令人眼目为之一亮。紧接着,中元先生又捧出了《老医献曝》这厚厚一迭稿子。《列子·杨朱》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中元先生自比于“野人献曝”,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也是很贴切形象的。先生的医术本自家传,五十余年苦心孤诣而不改初衷,虽非华佗重世,仲景再造,但悬壶济世,乃医者之本,先生始终恪守不渝,无数次妙手回春,解人于困厄,活人于绝境,故享有“浙江中医界三杰”之美誉;作为一名资深老中医,中元先生布衣蔬食任平生,无官无爵一身轻,将荣辱得失看得淡之又淡,日日坐堂问诊,夜夜笔耕灯下。老医者,实为山野之人,故先生自号“散人”。
  中元先生认为,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半壁江山。“中医养生学内容宏富,题旨纯清。比之道家,方药内容多,比之道教,神仙糟粕少。”《老医献曝》一书,以“养生曝言”为开篇,沿袭了中元先生那种娓娓道来的委婉风格,从体式和内容上,则更加活泼自如。先生仔细地搜集了从《庄子》、《战国策》到《夷坚志》、《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仙传拾遗》等古籍中的故事,阐述了“至道之本,在于养生”、“五谷养生”、“持强伤身”等道理,读来令人颇受教益。
  所谓仓廪足而思康健。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养生学成了一个热门学科。与此同时,一些打着养生旗号的伪科学也大行其道,什么绿豆治百病,什么生吃茄子、活吞泥鳅,什么悟本堂、老神医……大有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架势。一些伪养生家们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干着骗人害人的勾当。中元先生对此是向来不以为然的,曾以“知残”来讥讽那些盲目追随“养生风”的人。他多次与我说起,上世纪初盛极一时的补药“艾罗补脑汁”其实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大骗局。从中元先生的不少著作中都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养生首先要重视养心。培养一种好心态,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胸襟,拥有敬天悯人的慈悲情怀,这才是养生学的根本。光知道一味的服用补药,以求长生不老,不啻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就是极好的反面教材。对于这一点,我是极为赞同的。这就如信佛,其虔诚的标准并非是烧了多少注香,叩了多少个头,最难得的莫过于“佛在心中”了。养生也是一样,心地干净明亮,近善避恶,亲君子而远小人,这样才能得以接近养生之真谛。就如种庄稼,先得有一块好地,播下好的种子后才能得丰收,在贫瘠的土地上是无法收获丰硕果实的。常常可见很多人在问着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健康是幸福,有人说平安是幸福,有人说爱情是幸福。这些当然也有道理,但真正的幸福我以为在心里,心的安宁、平和、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
养生先养心。我想,中元先生的本意也即于此吧!
是为序。
  于壬辰年春日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