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0·4


 

重读小学一年级

□杨晔城

 “小学一年级重读中”是笔者一位朋友的QQ签名。他的孩子正在本地一所名校读小学一年级。每天吃过晚餐,“陪太子读书”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工作。“读拼音、听英语、学加减,外加看课外、写日记、做奥数,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现在我家的孩子读书真累。”他向笔者无奈地抱怨。难怪他称自己也“返老还童”重读小学一年级了。
  “小学一年级重读中”、“小学二年级重读中”,直至初中、高中,相信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路历程,在“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指导下,以扼杀孩子的天性为代价,我们的家长们一次次心甘情愿地“重蹈覆辙”。想到这里,笔者的心情非常沉重,难道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捷径”?联想几天前阅读《天天商报》一篇题为《“救救孩子”:来自父亲的“呐喊”》的文章,文中“麻辣教师”蔡朝阳所言“作为父亲,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保留更多的天性、保留更多自己的特质。”但在当前的教育机制背景下,这恐怕是天方夜谭。
  联系当下应试教育,很多课程都是围绕考试来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程式,必须完全符合老师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思维方式,与教育者完全吻合,契合无间,也就是说,学生必须与教育者,与既有的思想、方法保持高度的一致,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一致”。只要有一点点悖逆的地方,哪怕仅仅是一时疏忽,也要举起“威杀棒”,给个“下马威”,坚决让学生在固有的轨道上“行驶”,在圈定的区域内“活动”,哪里还谈得上质疑学问、标新立异。
  鲁迅早就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对传统应试教育提出了质疑。他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而后又明确提出“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仰望作为学者的鲁迅,他的每一个研究领域几乎都达到了经典的高度。可以说,没有质疑学问的创新精神,就没有伟大的鲁迅。不久前辞世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也持同样的观点。钱伟长一生倡导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精神的目标、意义、培养等,钱伟长的创新精神观是与创新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必须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有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高校应该如此,如果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都能做到创新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任务就一定能够提前实现。
  今年是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百周年,同鲁迅一生的教育实践相比,鲁迅早期在府中学堂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短暂的,但同样反映了他的“立人”思想和教师观,这一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他的教学特点上,更体现在他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育青年如何学习上,体现了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对人的差异、个性、潜能、创造的尊重和发掘,而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教师要正确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要自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来实施教育。那些违背学生天性的“圈养式”管理方法,在目前来看或许较为安全、有序,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灵性,就会失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说到底,教育是要启动学生内心的动力,传授的知识不过是这一动力运转时的燃料。以牺牲学生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掠夺式”教育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作者系文艺支部副主委、鲁迅故里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