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0·1


 

绍兴城史备考

□张观达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载:越王勾践臣吴,至归越,勾践七年也。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十二诸侯纪年表》:勾践七年当鲁哀公五年,即周敬王姬匄三十年,公元前490年,岁次辛亥。时年,吴只封地百里于越,东至炭渎,(据《越旧经》,炭渎在会稽县东六十里。)西至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越王谓范蠡曰:“孤获辱连年,势足以死,得相国之策,再返南乡。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为之奈何?”这几句话主要是说,越王勾践想建造都城,但考虑到人力不足,所以造城这件事恐怕难以兴办。“(你看)怎么办?”这是勾践问计于范蠡。范蠡就“立国树都”问题,与勾践有一番对话:
  范蠡对曰:“唐虞卜地,夏殷封国,古公营城,周雒威折万里,德致八极,岂直欲破强敌收邻国乎?”这是范蠡引用前代唐尧、虞舜、夏启、周武均以定国立城为大事,不仅仅是为了打败强敌攻取邻地而已,作为佐证以说服越王。
  越王曰:“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亡众栖于会稽之山,请命乞恩,受辱被耻,囚结吴宫,幸来归国,追以百里之封。将遵前君之意,复于会稽之上,而宜释吴之地。”越王从三年前与吴交锋,兵败被围于会稽山上,乞降而入吴为囚奴三年谈起,现在的处境只有百里国土,定国立城,只在会稽这片土地上还是选择现在已属吴的故土上。按《越世家》言,越之兴霸自勾践之父允常始。越王念念不忘“先王前君”者,也就是不忘复霸业之念也。
  范蠡曰:“昔公刘去邰而德彰于夏,亶父让地而名发于岐。今大王欲(立)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范蠡举证的史料是西周第四世的公刘离开了封邑“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而迁都到“豳”(今陕西旬邑西),开荒定居因而声名远播;第十二世的古公亶父由豳迁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革除戎狄习俗,营建城郭、庙宗、宫室,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周族渐强,号“周太王”。古公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奔江南,后来建立了吴国。这两迁都城择地为良兴国立都的两件史实,证明了要“立国树都”不管地处何区,只要选择四通八达之地,能求创立霸王之业就好。
  于是越王勾践把建设都城之大事委托范蠡全权办理。越王曰:“寡人之计未有决定,欲筑城立郭,分设里闾,欲委属于相国。”这样,范蠡就负起筑“绍兴城”的责任。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所以绍兴最早修筑的小城乃范蠡所负责的,时年为公元前490年,今年应是建城二千五百年(公元前490—公元2010年),而不是二千五百周年。史称小城为“蠡城”。
  蠡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陆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以服事吴地。
  今天的绍兴城区,仍以蠡城为基廓,历二千五百年而不迁。这在我国二千多座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
  范蠡在完工以后,有一段向越王汇报的话,越王亦有询问之言:
  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崑崙之象存焉。”越王插询曰:“寡人闻崑崙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故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国也,扁(遍)天地之壤,乘东南之维,斗去极北,非粪土之城,何能与王者比隆盛哉?”范蠡曰:“君徒见外,未见于内。臣乃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岳象已设,昆仑故出。越之霸也。”越王曰:“苟如相国之言,孤之命也。”
  这段话在“春秋”后期的偏僻之邦越国来说,只能想象“天地神灵”的帮助来兴国立都。其实,范蠡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官员,在越国,当时他已被越王勾践封为相国,有过与越王共受吴国囚奴的生活境遇。越王为了报复吴雠,日非一日,筑城之举,为的是“立政”。范蠡把筑城之功委之于“应天”,以“崑崙之象”以奉至尊,是投越王之好也。因为越王勾践的野心是“称霸中原”,成为“盟主”。所以绍兴自建筑起蠡城后,历二千五百年而城的模廓不变,不能不佩服范蠡的规划与谋略。
至于“罗城”,乃隋文帝开皇中越国公杨素所筑。据《旧志》,隋文帝后期天下不宁,盗贼蜂涌,杨素受封“越国公”,镇守越州一线。他认为蠡城已不适应隋代的城市发展,他在修葺了蠡城后,把它定为“子城”,把周十里的子城加广至四十五里,名曰“罗城”作为郡城。罗城周回二十四里步二百五十,系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越州郡守绘制会稽图时的计数。而《旧经》说有四十三里,不精确。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间绍兴府城以步计有八千八百二十八步,按三百六十步为一里计算,亦二十有四里一有八十八步。
  据《越绝书》记,范蠡所筑小城,有六座城门,三座陆门三座水门。到清嘉庆时(1796—1820)所修志书城门已有九座,它们是:
东南方向的水门东郭门
正东方向的陆门五云门(《水经注》称雷门)
东北方向的水门都泗门
南之东隅的稽山门(由此门达禹陵)
正南近东的植利门(俗称南堰门或南门)
正南曲而西折的水偏门(亦称西偏门)
南之西隅的常禧门(俗称旱偏门)
西之北的西郭门(旧名迎恩门)
北之东的昌安门(即三江门)
  其他在稽山门与植利门之间有过一座小水门,系建罗城时所修,名“罗门”,但于清嘉庆时已湮灭。因这头水门平时是不开启的。古代城门陆门设有吊桥在城河上,如果吊桥抽起,人车就无法进出;来敌入寇,吊桥抽起,敌人只能隔着护城河叫骂示威;水门一般设有巨大水轮,平时在不断地转动,人、船无法进入。要行经水门,则要抽起水轮才行。罗门因在稽山与植利两座城门之间,这座水门仅供农田人家出入,无碍交通,所以也无管城门的专人,罗门村人自主开关。年久失修,听之任之,当地民谣有“罗门开,强盗来”的说法,因而“湮没”势之必然。其他九城门,历来有所修葺。
  现在绍兴的环城路的路基就是古城墙的墙基;环城河就是古护城河原状的“基型”。(作者系民进绍兴县总支会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