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0·1


 

我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民进绍兴市委会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农村人才短缺制约“三农”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对矛盾碰撞的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学生“村官”制度已显示出其意义与价值,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遭遇到了一些现实困难和政策空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角色模糊,身份较尴尬。
  大学生“村官”现属于合同聘任制,他们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不是村两委会成员。受制于特殊的户籍身份等因素,大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农村(社区)。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接纳方的村委(社区)更把“村官”视为市镇相关部门下派到农村的实习人员的误解。用大学生“村官”自己的话来说,他们仿佛“是在上级政府硬性要求下,下级政府不得已而应运而生的产物”。
  2、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
  由于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以及“外来人身份”,也由于大学生刚出校门,不熟悉农村,缺乏工作经验,以致接纳方无法放心任用,许多大学生“村官”从事的无非是扫地、打水、打字、文案、跑腿等杂务工作,有的被乡镇抽去打理杂事。他们脱离实务、远离村民,存在县(市)没法管,乡镇不去管,村里不想管的现状。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对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感到不太满意,也正因为存在管理漏洞,导致有的大学生“村官”出现了严重的“脱岗”状态。
  3、待遇较低,工作环境不尽人意。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基本实行“一刀切”,一般由接纳方村财政和上级镇财政共同承担。由于不少村级财政薄弱,感到支付大学生“村官”工资有一定压力,有些村就干脆不予聘请“村官”。大学生“村官”基本为异地异村工作,受限农村相对落后的交通、住宿、餐饮设施,村官在日常生活上遭遇许多不便。
  4、出路迷茫,思想不稳定。
  大学生“村官”三年任期届满后,出路何在?这是“村官”们最为关心,也是遭遇最多迷茫和焦虑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对今后的发展感到担忧的“村官”超过了95%。目前诸如考公务员、进入村委领导班子、自主创业等分流导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障碍,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操作细则。这种对前途的不确定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状态。
  二、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待遇问题。
  大学生“村官”所需经费应由县级、镇级财政统筹,并保证被聘大学生总体收入不低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接纳村村委应从关爱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困难,如提供廉租或寄住房,提供就餐、交通等方便。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能力素质。
  建立“师徒结对”制度。要为大学生“村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请驻村指导员、村委领导等有资历、有经验的前辈进行“传、帮、带”, 让大学生“村官”多进农家,多让他们“参政”,在处理问题、开会讨论时将大学生“村官”带在身边,让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第一现场的生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村官快速成熟。
  加强业务培训。大学生“村官”上岗前,一般当地党委政府都开展上岗培训,但除此之外,很少再有培训的机会。建议由各地组织部门牵头,协调相关单位、机构,聘请各类专业人员,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专项培训和经常性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村官的培训可以借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规定每年要完成相应学分的学习,学分记入档案。同时出台相应政策,将此作为大学生村官今后考核、分流及考公务员等的一个必要条件。
  3、创新机制,努力解决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是保证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任职这一政策长效运作的关键,也是大学生“村官”最为焦虑的问题。一要建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职责,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考核要公开透明,并将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和出路挂钩。二要多方拓展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要加大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政策力度,增加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公务员的数量,可考虑加分按考核等级拉开差距,如优秀者可增加分值,有突出贡献者直荐为乡、镇事业编制办事员等。三要采取灵活用人机制。打破户籍界限,采用特聘等方式,允许非本村户籍的大学生“村官”进村落户,通过公平选举进入村领导班子,参与村务管理。另外,大学生“村官”在当地自主创业,相应村、镇应在场地、技术、资金方面提供帮助。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