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6·1


 


真正的爱国者当如是

瞭望周刊评论员

  近年来全国“两会”有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不但“两会”前后,而且“两会”当中,代表、委员既谈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和困难。从审计长列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到许多部门的负责官员义正词严地曝光工作中严重存在的负面现象,令人观感一新,精神一爽。
  毫无疑问,成绩是一定要谈的。谈成绩的目的是要肯定哪些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哪些法律法规是适应的,哪些发展方针是有效的,哪些具体政策是可行的。凡是实践已经证明正确、适应、有效、可行的思想、法律、方针、政策,就应该继续坚持执行并加以完善。这样,我们今后的工作就可以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加稳妥。离开了继续前进的目的,大摆成绩可能成为庸俗的捧场。庸俗捧场无助于工作的改进,有害于政风的端正。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问题也是一定要认真研究的。比如,“十五”期间,国家经济发展中,农村遇到了哪些新矛盾,如何消解?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究竟是继续扩大还是有所缩小?社会就业形势究竟是有所缓解还是继续严峻?资源、能源、环境的现状与快速发展之间是否协调?反腐败不断加大力度,收效是否尽如人意?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收费,造成的上学难、看病难,各界呼吁甚久,何以屡纠屡犯,至今仍然严重存在?国家快速增长期国民的心理状态发生着哪些变化?应当如何化解矛盾,构建和谐?这些问题既是各级政府关心的,也是各界群众关注的。研究这些问题与矛盾如何化解,同样是为了使“十一五”的发展更加顺利,工作更加见效,步履更加坚实。
  谈成绩也罢,谈问题也罢,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呼声,人民的利益。比较起来,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研究比对成绩的赞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进步的前提。无论做什么事,一般都是由易及难,先易后难。改革、发展也是如此。容易改的早在前面改了,迟迟未动的,总是那些难度很大的。容易见效的发展措施,总是首先考虑的,留到后来的,是那些得失难于权衡、操作颇为棘手的。不把这些问题研究透,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我们就无法加快改革、加速发展,若是一味沉湎于“大好形势”的自满自足,问题、矛盾就会日积月累,愈是拖延愈是难办。所以,中央领导同志几次三番提到增强忧患意识,提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强调越是形势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深刻地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突出问题,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的政策、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始终居安思危,扎实工作。这实在是警世良言。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传统。一种是阿谀的传统,一种是忧患的传统。虽然都产生于专制主义时代,但出发点并不相同。前者从个人得失着眼,不计天下的利害,人们称之为“佞”;后者从天下利害着眼,不计个人得失,人们称之为“忠”。在传统的观念中,忠佞二道的消长,决定着国家兴亡盛衰。这种把国家盛衰归于臣民道德的思想虽然未见得完备,但它确实传递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成于忧患,隳于安乐。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盛世少而衰世乱世多,盛世短而衰世乱世长,一大原因就是官场上下耽于逸乐者多,深于忧患者少。开国之君,辛苦备尝,知有忧患。后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储君,便鲜有能知民间疾苦的了。
  有一种看法,以为爱国就是努力歌颂自己的国家。这种简单的认识未免过于肤浅。真正的爱国者热爱自己的国家,固然多有赞颂,但他往往还会更多地谈论自己国家的问题与不足,为的是促它进步、完善,足以毫无愧怍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范仲淹所谓“进亦忧,退亦忧”,忧从何来?就是忧虑那些未能臻于至治的阙失和不足,就是那些初始未显但积久难解的矛盾与问题。“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存不忘亡,安必虑危。”这才是为国的长久之计。真正的爱国者当如是。(原载《瞭望》周刊2006年第10期,原题为《始终居安思危》。本刊有删节。)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民进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