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4·3


 

还有什么不打折 

楼达人

商品打折,不自今日始。只不过时下家喻户晓,成了风而已。譬如月饼,中秋未到,商家已在打折;一过十五,则不只打折还要甩卖。但不论节前打八折节后打三折乃至将三位数甩卖为个位数,商家还是赚的。媒体报道,月饼暴利常在成本20倍样子。何况即使卖不了仍可回放冷库明年再掺入新原料中做月饼,这已不是秘密。总之,不管怎样让利于消费者,经营者决不会亏本。
    在打折风盛行下,无论多大价值的商品,新上市的还是积压已久的,都得用“店庆优惠”、“清仓甩卖”甚至“你笑我哭,滴血派送”等花招打折才能促销。“拆房最后一天,机会不可错过。”有的店天天都是拆房最后一天,又照样天天开着,“大打出手”。
打折之风,不只源于商家唯利是图的不规范竞争,也和政治上虚报业绩的浮夸成风有关。听说国家统计局在近年来对外公布GDP时常先将各地上报的数字打折,用官方的话说就是“挤水份”。为什么要挤水份,就是因为各地上报数字中注入的水份太多。其实这种注水份的做法半个世纪前已很流行。譬如大跃进时报上公布的水稻“放卫星”亩产13万斤。当时《人民日报》还形象的解释说,13万斤就相当于一亩田上堆满一尺厚的稻谷。笔者当时部队下来后在北京读大四。因为从小在江南农村,知道即使稻头都密密麻麻紧紧竖在一起也不可能达到13万斤。何况稻子靠风力扬花受粉结实,真的到了密密麻麻不透风的地步,结出来的就是瘪谷,不只达不到13万斤,而是颗粒无收了。
    发展到现在,即使对一些学术现象、文艺现象、社会现象也觉得统统要打折。譬如报上刊登的名医,堆积如山的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辞典中的专家,挂在单位门口数不胜数的荣誉牌匾,乃至拿着破罐诉说不幸的乞讨者,我们都得打折,不能全信。
    当不少东西都可用权、钱或欺骗获得的今天,说得难听点,当“三陪女”也可用人工处女膜再造被许多女子当生命一样重视和保护的处女之身的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除严肃的国策方针外,还有什么不可打折?还有什么不可叫人用打折的眼光来看待的事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话真一语中的,道出了无处不打折、无事不打折的现实。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文苑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