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3·3


 

大市  大学  大策 

王松泉

析策 
    大凡称得上“大”的城市,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这个标志不仅仅是大路、大桥、大厦、大广场,而是大学! 
大城市的大学有什么特点?一是档次高,二是数量足,三是质量优。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城市不但要有像样的大学,而且要有一定数量的大学。但目前绍兴高等教育的现状却远不能与大城市相配: 
    一是学生数量偏少。我市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大羞见于其他城市,同宁波市相比,只相当于他们的1/4。按国际标准,18—21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我市高校现状远不能适应大城市居民对高等教育大众型和未来普及型的要求。 
    二是学校规模太小。对照《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我市的几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离起点规模2000人、规划规模5000人存在明显差距。 
    三是办学层次偏低。我市现有的几所高校中,除绍兴文理学院招收本科生外,其他都是专科与高职;而且我市至今还没有研究生教育。 
    四是学科结构残缺。我市经济建设亟需的专业,如轻纺、建筑、制药、制造、旅游、文博等专业,有许多尚属空白,或者十分薄弱。 
    五是师资力量匮乏。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数远远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尤其是教授数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六是科研滞后。绍兴文理学院科研虽较正常,但项目档次有待提高;其他高校的科研根本不上档次,因而很难满足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有这些,都让人担心:绍兴要建成大城市,最终拖住后腿将是高等教育! 
    对策 
    绍兴要建成大城市,就要有与大城市相匹配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式的“普及型高等教育”。可以说,目前绍兴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大城市化”的考验。尽管建成绍兴大学、办好绍兴的大学已成为绍兴全社会的共识,但绍兴高教育远离“大城市化”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扶重奠基策。要重点扶植未来绍兴大城市的基础性、代表性高校绍兴大学,在大城市建设规划中出台有效措施,加速建成这所标志性、龙头型院校,早日实现绍兴人的大学梦。市政府应果断决策,借鉴杭州、嘉兴经验,尽快将绍兴几家主要医院纳入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为成功申办绍兴大学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绍兴文理学院应争取2006年开始实施研究生教育,办成绍兴大学后应确保成为省级重点大学(在校生数达2万人左右)。 
    二、筑巢引凤策。下决心借鉴深圳、珠海经验,出台相当于招商引资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筑巢引凤”,“借鸡生蛋”,引进两至三所国内优质高校资源,提升我市高等教育的品位(在校生数达15万人左右)。 
    三、特色显现策。在各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多种类型优秀人才,争取形成各自办学特色的同时,市府应抓住机遇,加大投入,争取以中国美院为依托,切实办好兰亭书法本科学院,形成绍兴历史文化的又一鲜明特色(在校生数达2000人以上)。 
    四、升格扩容策。托普、越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尽早升格为本科学院,丰富我市大学的门类,并扩大招生人数(在校生数共达15万人以上)。 
    五、合并创新策。进一步落实措施,将杭州邮电学校并入绍兴邮电学校,并升格为专科院校,填补省内邮电类高校空白(学生数达3000-5000人)。将诸暨农校迁至绍兴,并升格为农业类高职学院(学生数达3000-5000人)。 
    六、民办激励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我市《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意见》,大力推进民办高校建设,繁荣我市的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绍兴如能成功地建设好以上十余所大学,其中八所以上本科院校,才有可能跻身我国大城市之林。有了这些大学作为科教的支柱,我市至2008年,大学生总数可望达到5-6万人,加上电大等,就能达到普及型高等教育的目标,从而适应绍兴广大市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