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3·1


 

做大做强全面提升我市服装业竞争力

民进绍兴市委会

根据市委统战部的部署,2002年4月,我们民进绍兴市委会开始讨论议政调研课题,经过筛选,决定以“绍兴服装业如何面对WTO”为课题,并确定课题组人员,从5月起开始进行专题调研。通过深入有关部门和企业座谈调查,走访有关领导和专家,并赴周边地区考察,经过纵向分析,横向比较,研究思考,形成这份调查报告。
一、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状分析
    纺织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拥有原料、织造、印染、服装、纺机和专业市场的较为完备的纺织生产营销体系,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支柱性产业,并且在全省乃至全国纺织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0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完成自营出口12.8亿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68%。我市纺织业企业数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纺织业企业数和销售收入的24.1%和34.2%,占全国的4.4%和6.3%;自营出口额占全省的14.2%,占全国的2.4%。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市,并在全省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最近完成的“浙江省11个地级市竞争力评价分析研究报告”称,绍兴是轻纺工业竞争力最佳城市。
    但我们在调研中同时发现,我市纺织工业的子行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在原料——织造——印染——服装这条纺织产业链中,服装呈明显滞后态势,造成“跛足”的重大缺陷。
    依据之一:
    2001年我市纺织业主要产品产量比较
           原料(化纤)      织造          印染           服装
我市产量   95(万吨)   28(亿米) 58.33(亿米) 2.45(亿件)
占全省比重 43%         50%       71.3%         13.6%
占全国比重 12.5%      13.9%    32.7%         1.7%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纺织业中原料、织造、印染这三个子行业生产能力强大,其产量分别占据全省同行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也占有很大份额,唯有服装业在全省所占份额不大,在全国几乎无足轻重。原料方面,我市是全省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纤营销基地;织造方面,我市是全国最大的面料加工基地;印染方面,我市产量占全省的大头、占全国三分之一,位居全国之首。唯有服装方面毫无优势可言,甚至处于相对劣势,成为我市纺织业的薄弱环节。
    依据之二:
    近四年来绍、温、嘉三市服装出口值比较 (单位:亿美元)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绍兴市 2.54    2.87    3.92    4.76
温州市 0.82    1.27    2.58    3.54
嘉兴市 5.43    6.64    9.85    11.50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市服装业总的来说是发展的,但是发展速度不快,远不如周边地区。我市服装出口创汇额四年来还不到翻番,而1998年出口值还不及我市三分之一的温州,四年来翻了四番,每年增加1亿美元,表现出跳跃式发展的强劲势头。1998年已成为服装大市的嘉兴,则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服装出口创汇达到11.5亿美元,相形之下,我市只能望其项背。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产品的经济价值其峰值往往较集中地体现在终端产品上。作为纺织业的终端产品,服装的附加值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面料等产品。而我市由于纺织产业链失衡,恰恰在服装这个终端滞后,处于相对弱势,这就使得我们纵然拥有原料、织造、印染方面诸多优势,也不能很好发挥其峰值效应,造成隐性浪费。这是与我市作为纺织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的,长此以往,势必将制约我市纺织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对此,我们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我市服装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分析
    1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我市服装企业很大部分原系街道企业或乡镇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全市最大的企业缝纫机不过一千台(越城区最大企业则只有400台),全市680余家服装企业年总产量为2.45亿件。而周边地区独家拥有四五千台缝纫机的企业累累然,一家企业年产服装几千万件(套)的也不在少数。我市服装业主要是以总体数量取胜,这在当今生产经营规模效应日益突出的竞争环境下,实难以有大的作为。
    2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我市90%以上的服装企业是以加工求生存,主要生产出口中低档服装,其中以衬衫为大宗,以低成本、低价格盈取微利,总体技术含量低。由于附加值低,没有一家企业年销售超亿元,与周边地区不少企业独家年销售好几亿形成强烈反差。以低价格取胜,缺乏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这在当今越来越以质取胜的市场环境下,肯定缺乏竞争力。
    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硬件与软件严重失衡。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经过几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企业设施装备已臻精良。但由于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素质较低,只宜从事简单性劳动,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要求,一些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跟不上工艺和技术新潮流,尤其缺乏具有开发能力、设计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因而导致出现“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产品”的非常现象。
    4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非正规化缺陷。我市服装业总体管理水平较低,存在种种非正规缺陷。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体制,奉行传统管理模式,导致经营不善、无序竞争、无视职工合法权益及其他弊端。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不惜违规操作,接受不合法委托生产加工,冒牌制假,不仅有损企业形象和绍兴形象,也有碍企业发展。
    5发展环境尚未优化。作为纺织大市,政府对处于优势的原料、织造、印染业关注较多,而对服装业的关注扶持相对较少。职能部门对服装业的引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做得不够。执法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比较习惯于充当“警察”的角色,重监督轻服务,重处罚轻帮助。少数执法人员素质欠佳,存在以罚款代替执法等不规范行为。
    三、全面提升我市服装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惠最大的将是纺织业。当务之急是发挥我市纺织业的优势,尽快改变服装业严重滞后的现状,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关键在把我市服装业做大做强。做大,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壮大生产能力,建立生产优势;做强,就是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工艺科技含量,建立质量优势。有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这两个优势,我们就有竞争优势,就能够吸引市场,寻求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打造有绍兴特色的新型服装加工企业,并经过若干年积累,最终转化为品牌企业。
    (一)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规模较小又各行其事、无序竞争的弱点和原料生产、面料织造、印染后整理等方面的区域性优势,进行全面整合,通过联合协作形成企业集团,通过前伸后延形成良性互动,使原料、织造、印染、服装和信息等环节的产业群形成协作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纺织服装产业园区。
    (二)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低的弱点,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进工艺设计,增加科技含量,在产品深加工上做精做细,尽快实现从由量取胜到由质取胜的转变。为此,企业要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建立和优化企业信息网络,加强产品、市场和技术调研。企业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要引进和造就一批包括职业化服装设计师在内的具有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经营出口服装能力的专业人员队伍。同时要建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对服装生产和经营人员进行专门化培训。要逐步淡化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针对我市纺织服装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的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加对我市服装业的关注度,加强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典型经验推广、信息通报反馈、开展教育培训等工作。要建立健全服装业社团组织和行业专门管理协调服务机构。执法部门在严格执法、规范市场,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自律意识、建立有关制度。要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严格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
    我们相信,在绍兴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市服装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综合竞争力一定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历史遗留给绍兴服装业的那种“规模小、档次低、品牌杂”,“小打小闹、急功近利”的局面一定能够彻底改观。充满竞争活力的绍兴新型纺织服装业,必将为实现绍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2年9月)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绍兴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