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首 页 | | 局馆概况 | | 馆藏介绍 |
| 全宗名册 |
| 查档指南 | | 在线查档 | | 网上展厅 | | 新闻动态 | | 馆藏撷英 | | 视听在线 | |
公告通知 | | 现行文件 | | 农档资源 | | 档案法规 | | 档案百科 | | 表格下载 | | 论文交流 | | 百年温岭 | | 温岭风情 | | 文化记忆 |
当前位置:档案百科-内容 |
|
档案百科内容 |
古今档案载体形态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档案已伴随人类走过5000多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留下了形态各异的档案遗产,反映了人类迈出的每一个步伐,成为我们了解祖先,认识过去,展望未来不可或缺的依据。 我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档案是商代的甲骨档案,之后又出现了青铜铭文档案、简牍档案、金石档案、缣帛档案等,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近百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档案的形式日渐增多,大量出现了照片、录音、录像、缩微、光盘档案等。但“档案”一词的出现却是在清代。清代学者杨宾在其所著的《柳边纪略》中写道:“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这是有关“档案”一词的最早记载。
古代刻写在粘土板上的文书。是西亚地区古代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赫梯、波斯和亚述,古埃及和古希腊的遗物。其文字因笔画一头粗一头细,状如楔子,故被后人称为楔形文字。作为档案保存的泥板在末端刻有该文书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便分类保管。泥板文书一直被使用到大约公元一世纪才逐渐淘汰。
古代用纸草纸制作的文书。纸草又称纸莎草。是尼罗河下游沼泽地带生长的一种植物。纸草纸比岩石、泥板轻便,易于书写,约从公元前30世纪开始被广泛使用。纸草档案最早于1752年发现于意大利,已发现的纸草档案包括房地产契据、合同书、测产清单、公务决议、书信、古典著作等,其中著名的有都灵纸草、莱顿纸草、哈里斯大纸草等。
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占卜活动中。殷墟甲骨档案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内容广涉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来。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记功石刻。此外,大量的墓志也是中国古代石刻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指竹片,称竹简;牍指木片,称木犊、木札、木简。两者又可通称为简。形状狭长,稍宽的木简又称为方。中国古代纸张出现以前,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最早约产生于先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末年(5世纪初)纸张普遍应用后才基本绝迹 。
金文档案
羊皮档案 古代和中世纪用羊皮纸制作的文书。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的帕加马人用牛羊皮代替了纸草 缣帛档案 中国古代以丝织物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缣帛是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缣帛质地优良、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绘画书写,所以春秋时已用作书写材料。缣帛档案最早发现于1942年被盗掘的长沙战国楚坟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但原件已流失国外。
纸质档案 以纸张作为载体的档案。纸张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公元2世纪后,纸逐渐在中国内地和西北地区广为使用。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约公元前179——前150年间的纸质地图残片,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档案。 声像档案 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知识信息的特殊载体形式的档案。亦称音像档案、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影片、录音、录像档案等。声像档案具有真实记录性、选材典型性、视听形象性、艺术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的特点。 机读档案 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的、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的档案文献信息。包括两种:一是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系统的部门形成并归档的机读文件;二是将传统类型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由此转换而成的机读档案。
(摘自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国际档案周宣传专刊》) |
|
温岭市档案局(馆)主办,叶学政设计、制作 单位地址:浙江省温岭市人民东路258号行政中心大楼三楼 电子邮箱:wlsdaj@to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