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5·1


 

沉潜者:胡世庆

□杨 燕


  2014年10月2日,中国农民、绍兴奇人胡世庆逝世。3日晚我得悉后,夜不能寐,思绪凝结成一副对联:“毕生襟抱凝就史卷万言,一腔情愫撼动海峡两岸”。翌日清晨,我展纸书就,迎着旭日,感到燕甸园,只见花圈成行,哀乐低回。此刻,胡世庆已安卧在客厅中央。四壁,已贴满了王松泉、鲁兰洲、何信恩、胡文炜等的挽句。董学文、胡毓秀也把我的句子贴上墙,他们还将朱非得挽联从内室取出,让我摄录。
  我与胡世庆很早熟悉。我们曾多次一起开会、一起旅游、一起吃饭、一起交谈。1997年9月18日,我到柯桥文昌阁购买公用文具,顺便去了新兴塑料厂宿舍胡世庆的家,当时他家面积仅20平方一间,前半间有灶具、坐起,后半间则是卧室与书斋,这里挂着丰子恺、尹瘦石、冯其庸的书画,《中国文化通史》的最初几个版本就在这里写出。当时,他很不满意刚出版的版本,认为书中错谬极多。2002年春,我和县文联的梅真君先生,共同在燕甸园采访,此时的胡世庆,家境已大为改观,他的妻子董学文为他配了电脑打字员,而胡世庆仍沉浸于他的文稿。
  2001年和2011年,柯中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两次校庆,我都在校庆办工作,胡世庆作为在柯中的校友,我都向他约写文稿,他均如约完成。第一次,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的书将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书稿由80万字扩至120万字。他在文稿中写到,中华“和合”文化事实上可以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现在的“一国两制”正是厚德载物精神的形象体现。他欣喜他的书即是两岸文化的认同的标志,他信心十足:“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凡人所能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农民无不能为。”第二次,他从电脑发来文稿和一张全家福。他在文稿中写到,1956年下半年至1958年在柯中就读,离校后与班主任朱茂玖老师一直保持来往,两家的关系并未朱老师逝世而中断。他至今记忆中印象还很清晰的老师尚有邵芝郁、赵祖谦、傅中烈、鲁云锦、陈伯持、徐易人、王渭贤、王立荣、李越鑫、魏道煦、骆炎武、杨大祥、章筱初、陈冠民等多位,他们给予了他不同程度的关爱,师恩难忘。胡世庆是地主子女,在当年,正是由于朱茂玖、邵芝郁两位老师的努力,他曾破例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朱老师每学期必步行20余里到湖塘西垮湖家访一、二次,又给饭票,又赠笔记本。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胡世庆的《中国文化通史》又一次修订版将出珍藏本。10月15日校庆那天,胡世庆的书尚未出版,他托夫人董学文送来最终校本的复印件,足足几斤重。报到处的老师,很快将它送到我的办公室。这是胡世庆30余年心血凝成的结晶!我即复印了目录和导言部分之后,送入了校史陈列室。
  三民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新版《中国文化通史》乃是农民身份的史学家胡世庆先生费尽心血的最新力作,更可说是集其大成的经典代表作。在内容上有别于大陆早年的那个本子,不仅他自己的见解与日俱进,并且还旁征博引吸纳了许多近几年海内外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正是因为胡世庆先生不间断的自我超越,使得新版《中国文化通史》不但扩大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专业性和严谨度也更上一层楼,这令人不得不敬佩胡世庆先生治学功力之深厚,以及治史生命力之蓬勃。”读着这些文字,深深觉得:胡世庆的精神感动了海峡两岸。
  胡宅客厅有一副对联: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这是史学家章学诚所作,又是胡世庆好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冯其庸书赠,它又是胡世庆毕生形象的写照!(作者系柯桥区基层委员会柯桥中学支部会员)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