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2·4


 

绍兴缘何称酒乡

□ 何信恩


 

  中国被称为酒乡的地方不只绍兴一处,首届中国酒文化节就评出了五座酒文化名城。但真正把酒与行政建置与地名连在一起且千百年不变的唯绍兴一处。以笔者所见,绍兴之所以被国内外人士公认为是中国的酒乡,至少出于以下六大原因:
  一、绍兴的历史,是一部与酒密切相关的历史
  绍兴酒历史之悠久不仅为白酒类如茅台酒、汾酒等所望尘莫及,也为其他黄酒如惠泉酒、封缸酒、沉缸酒所不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绍兴的历史有多长,绍兴酒的历史也有多长。
  绍兴地方的酿酒史,应该从这个地区进入农耕时期,粮食有了一定剩余之后开始。在对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相应的农具,证明其时稻米的产量已相当可观,遗址中还有陶制的炊具,说明时人已能用蒸汽热能使食物熟化,虽然未曾发现当时已有酒的直接资料,但酿酒的客观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了。
  相传中国造酒起源于仪狄与杜康(少康),而这两人,均与越地越人有密切关系,夏代,据《世本》载:“仪狄始作酒醪”。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禹疗疾,是为越醪前身。又载:“少康作秫酒”,少康为禹五世孙,封庶子无余于越,酒法由此流传。尧舜禹时代,民间酿酒已初具规模,为防止官员吃酒误事,传说大禹还曾下过禁酒令。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酿酒业进入盛产期,朝廷并把酒作为鼓励百姓生育的奖品。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誓师伐吴,倒酒入河犒军同饮,为后代留下了“投醪劳师”的典故。越醪是一种带糟的浊酒,也是当时普遍饮用的米酒。这种酒与今天的绍兴酒不同,但它无疑是绍兴酒的滥觞。
  汉代,酿酒原料已由稻米扩大到杂粮,分为上尊、中尊、下尊三等。其时山阴、会稽仍以稻米为原料,而东汉马臻围堤筑成的鉴湖为绍兴地方的酿酒业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水源,山会出产的酒也因此被评为上尊之品。
  两晋时代,酿酒、饮酒之风大盛,据说当地豪族孔氏一年用700石糯米做酒还远远不够。
至南北朝,已由战国时的带糟浊酒演进为山阴甜酒,绍兴酒的特色开始形成。南朝梁元帝幼时在会稽喝了这种酒后留下深刻印象。
  唐代绍兴所产之酒郁香醉人,并已知将酒着色,偏于红色,被朝廷列为贡品,众多诗人在绍兴留下饮酒诗篇,越州始以“醉乡”名世。
  宋代朝廷竭力鼓励民间酿酒、卖酒,酒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酒业空前繁荣,釀酒技术提高很快,配方更趋合理。《北山酒经》记录了许多绍兴酒的酿造法。绍兴酒名品迭出,出现了“城中酒垆千百所”的盛况。
  元代绍兴受异族(蒙古人)统治的实际时间只有50多年,元初,行酒醋课。在酒政上基本上沿续了宋代的做法。顺帝至元年五年(1339),宋文瓒任绍兴路总管,放宽酒制,酒业有所发展。元末,战乱迭起,绍酒生产处于衰落。
  自明代起,绍兴酒业再登高峰正式步入商业化时代,涌现出一批技术力量较强,资金雄厚的酒作坊,并出现了专门负责推销的业务员。
  清代是绍兴酒的鼎盛时期,酿酒作坊遍及城乡,以“沈永和”“云集”“王宝和”等为代表的老字号都出现于这一时期。绍兴酒的品种基本定型为状元红、加饭、善酿三种,绍兴黄酒成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
  民国初期,绍兴东浦云集信记酒坊和马山谦豫萃酒坊,赏枋方柏鹿酒坊生产的加饭酒,作为绍兴酒的代表参加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评,分别获金牌和银牌奖。民国18年,绍兴酒又获西湖国际博览会金牌奖。但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绍兴的酿酒业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呈现出时好时坏,兴衰起伏的景象,新中国成立后,绍兴黄酒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酿酒工艺更趋精湛,黄酒产销量飞跃发展,成为享誉全世界的天下一绝。
  二、绍兴酒的质量与产量居中国黄酒之冠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绍兴酒的定义为:以优质的糯米,小麦和绍兴特定地域的鉴湖湖水为原料,经过独特工艺发酵酿造而成的优质黄酒。
  可见技艺精——米质好——水质优——品格定型是绍兴成为名酒的基本条件。酒与水不可分,好水必有好酒,鉴湖以水优质异,自净能力强著称,取之不尽的鉴湖水是酿造绍兴酒不可取代的水源,也是绍兴自古以来发展酿造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绍兴酒在黄酒中独占鳌头,名闻中外,不是偶然之事,而是因为它具有与其他酒不同的特点,主要有:
  (一)色泽黄亮透明如琥珀,晶莹澄澈,赏心悦目,容易引起食欲。
  (二)香气浓厚,沁人心脾,与白酒相比,无强烈的酒精,不会汹汹令人不安;与啤酒比,少一种洋酒的苦味,且越陈越香,久藏而不变质。
  (三)口味醇和,酒性温和,为一般烈性酒,饮料酒所不及。
  (四)营养丰富,有生津活血,解除疲劳之功能,男女老幼皆宜。经分析,每升绍兴酒可供人体一日热能需要量的80%左右,还具有21种氨基酸,能助长人体发育,提高智能商数。
  上世纪90年代,绍兴加饭酒的年出口量均在万吨以上,占全国黄酒总出口量的90%。
  据统计,全国黄酒生产总量约有一半以上在浙江省,而浙江省内各市县的黄酒生产量与生产厂家又以绍兴为最多,1988年绍兴酒产量77800吨,约占全国黄酒总产量的1/11,1998年全国黄酒产量120万吨,绍兴酒产量就有25万吨,占全国的21%。2011年全国黄酒产量300万吨,绍兴酒已达60万吨,绍兴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
  三、酿酒业长期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绍兴地少人多,百姓为图生存发展,除力事农渔业外,主要靠传统手工业,其中,量大售广,名闻中外,左右绍兴经济,影响地方财力,关系群众生计者,首推历史久远之老酒、茶叶、丝绸、食盐和明清兴起之锡箔,其中酿酒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产量看,清光绪初期,绍县各酿坊向官方报捐的最高额为18万缸(每缸约620斤),农民家酿估计约6万缸,共24万缸,合74400吨。民国时期,产量时起时伏,1948年以前,最高年产量约5万缸,合15500吨。
  从劳力看,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浙江省建设厅调查,绍兴酿酒业有职工31500余人,其中配料、开耙等技术工9200余人。这还不包括数额庞大的自酿户在内。
从企业看,无论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营方法等方面都是国内同行业所不能比的。
  2000年,绍兴全市有黄酒企业100余家,其中年产万吨以上的就有6、7家。其中“古越龙山”是中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黄酒生产集团。
  从收入看,自南宋以来,绍兴府(路)财政收入中,田赋征额一向占主要地位,而所征商税、酒税、茶税、盐税、丝绸税以及明清以后新增的锡箔税,其数额亦相当可观。据统计,1946年7月,绍兴生产的锡箔、黄酒等征收上缴的税收,占全省货物税的30%。
  四、绍兴人的风俗与性格与酒密不可分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期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绍兴酒性温和,味醇厚,劲刚烈,能兴奋精神,活跃思维。绍兴人喜以酒待客,对酌而饮,饮中议事,久而成俗且代代沿袭,必然影响人的性格和气质。
  绍兴饮俗礼节繁多,不论是婚嫁,生丧,生产,生活还是交际应酬都离不开酒,绍兴人从一生下来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满月喝剃头酒,周岁要喝得周酒,逢十要喝祝寿酒,乔迁要喝进屋酒,结婚要喝交杯酒,升职要喝庆功酒,升学要喝谢师酒,朋友相聚要喝酒,亲人相会要喝酒,人生无时可离酒。淳厚古朴的乡情酒俗,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影响到人的相互关系,成为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酒采天地之灵气,它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绍兴酒酒精含量适中,但后劲强烈,韧性十足,平日平和沉静的绍兴人一旦黄酒入肚,便情绪高昂,虽偏居一隅,远离庙堂,然“位卑未敢忘忧国”,每逢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之秋,总有越人拍案而起,挺身而出,敢洒热血写春秋。
  如果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复仇雪耻代表了绍兴人的这种性格,那么辛亥革命无疑把绍兴人的这种气质推到了极致,无论是组织暗杀团,成立光复会的蔡元培还是行刺封疆大吏恩铭的徐锡麟,血洒轩亭口的秋瑾,到处奔走不辞劳苦的陶成章乃至“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莫不如此。
时至今日,在酒缸中历练而成的绍兴人身上依然充满着这种正直、崇实、隐忍、自强、善谋、进取的社会人格,这是今日绍兴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五、绍兴的名人都与酒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千百年来,绍兴酒为绍兴人民增添了许多财富,这种财富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借酒助兴,临行壮色,留下了许多有关绍兴酒的典故与佳话。这些酒典佳话,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和回忆。
  从春秋战国越王勾践壶酒兴邦,东汉乡贤郑弘酿川,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邀41位名士修禊兰亭,曲水流觞,其子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唐代风流道人贺知章与李白金龟换酒,越州刺史元(稹)与白(居易)诗筒传韵,南宋大诗人陆游沈园题壁,自谓“百岁光阴半归酒”,明代大才子徐渭醉酒泼墨,清代鉴湖女侠秋瑾貂裘换酒,文史大家李慈铭借酒写诗作文,一直到现代文豪鲁迅把酒论史,在“醉眼朦胧”中撕下伪道学者的面具,无不与绍兴老酒有关。
  绍兴既盛产老酒,也盛产师爷,近现代中国政要身边不乏绍兴籍的幕僚为其出谋画策,而绍兴师爷之所以足智多谋与绍酒也不无关系。
  六、绍兴酒研究成果累累获得国家权威部门认可
  名闻遐迩的绍兴“花雕酒”始于清代,由装潢单一的宋代“女儿红”演变而来,其开山祖师为清末绍兴籍民间画师任鹤声。其子任伯年(又名任颐)也曾创作过“花雕”,后成为丹青高手。20世纪20年代,绍兴东浦民间艺人蔡连贵用平画制作花雕酒。20年代,其子蔡阿宝继承父业,率先将佛像浮雕工艺移植到陶制酒坛上,使花雕更胜一筹。为使花雕工艺后继有人,他还培育了一批花雕高手如徐复沛,蔡吉利等。
  1997年10月,位于江南古镇柯桥的东风绍兴酒有限公司率先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我国黄酒生产企业中第一家获证者。
  1999年1月,我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中国绍兴黄酒集团生产的“古越龙山”品牌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开我国黄酒业“中国驰名商标”先河,同年11月,该集团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企业。
  2000年1月,国家质量技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绍兴黄酒正式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的特殊标志,表明绍兴酒已成为全国首批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产品。
  2000年4月,由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申请注册的“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使绍兴黄酒的知识产权得到法律保护,这对振兴民族工业,扩大对外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为维护国宝,扩大绍兴黄酒的知名度,由本地学者编著的酒文化文集《绍兴酒文化》、《中国绍兴黄酒》、《中国绍兴酒文化》等先后问世。工艺美术大师徐复沛主持设计了展示绍兴酒历史沿革的大型壁画《绍兴黄酒演义图》。在中国黄酒博物馆大厅内陈列展示。
  绍兴拥有中国酿酒大师3人,国家级黄酒评委36人,是中国黄酒博士和国家级黄酒评委最多的地级市。2006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酒大师王阿牛成为绍兴黄酒首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省、市4人。
  2009年2月,一座投资4.2亿元,占地3万平米,集文化、历史、旅游于一体的中国黄酒博物馆在绍兴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黄酒之乡的象征。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