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11·4


 

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

□ 肖远骑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对教育而言,对学校而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文化的建设。我很欣赏耶鲁法学院院长哈鲁·德柯说的一句话:“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道德。”我审视我们校培养出来的大批优秀学生,在他们身上证明了一点:有道德的人更聪明!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升学率,培养出技术人才,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杰出英才。
  因此,我以为,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
  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曾对中国西南联大进行了10年研究后得出结论:“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所大学,也是世界大学史上最杰出的大学!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它有最完好的教育形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西南联大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典范!”其实,西南联大的成功并不难理解,永远高擎理想主义,是其成功的重要魂魄。
  林语堂到西南联大演讲,热泪横流,感慨万千:“西南联大物质生活不得了,精神生活了不得!”物质生活如何“不得了“?尽管联大的教室是一代大师梁思成亲手设计,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仅房子狭小,更要命的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学生晚上会争抢位子、争抢灯源。图书馆只有200个位子,每晚却要容纳2000多个学生,压力可想而知。宿舍是土坯墙、茅草顶。每当外面风雨大作,里面就是小雨小作。上铺人防雨,下铺人排涝。雨后,宿舍里泥泞不堪,甚至长起了杂草。学生们的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于是,他们灰谐地称鞋底穿了是“脚踏实地”,鞋尖和鞋跟破了叫做“空前绝后”。联大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各吃一餐。因政府供给的是劣质米,米饭里有很多沙石、老鼠屎、糠屑,学生们戏称为“八宝饭”。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8年时间,联大共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97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真正的“大师之园”。西南联大不愧是中国大学的楷模:中国大学精神的高标就树立在那里,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种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激情,造就了西南联大的辉煌。
  从西南联大的成功,我们懂得:教育绝对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抑或是一种虔诚的宗教,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
  教育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能自立天地之间大写的人!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的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一种“心灵的火药”。就如同荀子所称的“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过程中,师生们的生命不断被鼓励,不断被唤醒,不断被丰富,不断被提升……
   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中小学名校,如春晖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人物荟萃,趣闻轶事如层峦叠嶂般异彩纷呈。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在他的《曾有过自由做梦的年代》一文中曾深情款款地回忆起南京师大附中的教师们的奇才异能:“我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化学周(兴发)——我们私下都这样称呼老师——及化学叶(少龙)在课堂做实验演示时,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在做化学魔术,把我们带入了莫测的魔幻世界;生物余(仁)讲达尔文主义,我们都仿佛成了探险家,跟着达尔文老人漂洋过海到处采集标本……”余秋雨先生在回忆其中学学习生活时也写道:“上初中一年级时,自修课的督课教师竟是著名作家郑逸梅先生;穆尼先生在青年时代出版了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他深深地喟叹,一些人与事有着“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没有了这些,学校所谓的文化历史如沙上建塔,全无根基;没有了这些,学校就像是一座建筑的空壳,是一间空荡的教室。在这里面呈现出来的是灵魂的迷失与精神的荒芜。学校是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交流、情感和情感沟通,生命和生命对话的场所。但是,如果一所学校精神贫乏,也就失去了深沉与深刻的亲和力与荡涤心魂的力量。
  当前的教育必须呼喊理想主义,重塑人文精神,狠抓理想主义教育,通过高远的目标意识、良性的竞争意识、良好的思维品质、坚强的个人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的精神素养,使得理想主义像一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灼人奋进!
  教育,需要高扬理想的大旗!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