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XINGMINJIN   2007·3


 

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培育

 

民进绍兴文理学院支部校训,顾名思义,是学校的训词,即办学宗旨,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精髓。《辞海》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南京大学蒋树声校长则认为,校训是学校制定的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是对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目的的高度概括。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校训的基本特点:
第一,校训由简短的词汇组成,长篇大论不能视为校训。只是,这几个简短的词汇往往非常精练,非常深刻,含义极其丰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二,校训具有训育功能,它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是渗透于大学一切工作领域和内化于所有成员思想、行动之中的无形力量,是校园氛围的凝聚。人才不是单纯地教出来的,而是教育者营造的氛围熏陶出来的。莘莘学子道德的升华、智慧的发展、性格的陶冶,离不开校园氛围的孕育,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这个意义上说,校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刻的体验性和教化性。而且,这种教化又具有长时效性。
第三,校训的实质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是对学校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
第四,校训是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它或者是对学校多年来所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的高度概括,或者是学校在现在及未来要着意建树的特有精神的表征。
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僵化固定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模糊、蕴涵极为深广的概念。有人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刘亚敏则把大学精神界定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
尽管人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理念的支柱。
第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员工所绽放出的理念、思想与行动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因。
第三,大学精神具有独特性。每所大学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条件不同以及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各个大学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更多的是各个学校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表现在历史沉淀、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学术思想和学术追求等方面各不相同,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文化内核,体现了这所学校显著的办学特色、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提起北京大学,我们想到的是它那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由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邃的学术思想,这就是北京大学的精神气质,它不同于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于复旦大学的大学精神。
第四,大学精神既是继承性和开创性的结合,又是实践性和教化性的结合。精神虽然从过去培育、流传下来,但是它却进入到现在,关乎着未来。精神不是等同于过去僵化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代表着活的流传物,它不断地延续着。所以说,所有的精神都在建构中,没有不变的精神。因为精神犹如我们必须呼吸的空气,它总是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因而,我们根本无法摆脱和远离精神,我们其实是经常地被抛入精神之中,经受着精神的持续的作用和教化。同时,我们又是在精神中不断地实践着精神,并且解释和创造着精神,而精神就随着我们的解释而不断地再生和延续着。
由是观之,大学校训是对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标志,使人们了解和熟悉不同大学的本质特征。正如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认为的那样,不同的大学之间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校训最能反映大学的传统精神和特色。“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今日南大的校训,既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特点,又体现了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同时还阐明了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作为厦门大学的校训,向人们传递的是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努力追求完美的厦门大学精神。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彰显的是那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湖南大学精神。一句话,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的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一所学校的应然之风,是大学精神的一个载体,显示了大学的风范。大学校训就是大学精神的外在形式,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训来表现自己。

   

返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